从茶说起

首页 > 知人知物知趣

 

2015824日,在唐云艺术馆举办的纪念唐云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以“知人、知物、知趣”的角度谈了关于收藏的一点心得。特别是曼生壶——这个会呼吸的器物,它承载了中国人千余年间饮茶习俗的变迁史,数百年紫砂工艺与审美风向的流转,有世代相传的紫砂匠人工艺的传承,有一大批文人的参与和升华,更有一代代收藏家的精心守护……每一把壶都是传奇,收藏不是目的,知人知物然后知趣,这一点趣味才是收藏过程中最令人着迷的。研讨会上限于时间,我没有具体的展开讲述我与曼生壶之间的种种故事。然而在做摹古曼生壶的五年间,对茶文化、紫砂壶、陈曼生、唐云先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所思,希望借此文章与同道中人共享。




一、从茶说起

 

 茶为国饮,民间有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避不开的一件事。而对我来说,最早与茶结缘,是因为爷爷的关系。

 儿时的记忆是清晰而又模糊的。爷爷年轻时是做丝绸生意的,解放后就没再工作。在我童年记忆中,爷爷是高个儿、光头,抽烟袋,很少言语。爷爷家住在杭州市上城区横紫城巷,前后有天井的老宅子,屋内和走廊都是地板地,隔音较差。每天天刚朦朦亮爷爷就起床,听着地板上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就知道他出门去了。慢慢长大些,才知道他一早出门是与一帮老朋友到灵隐寺或城隍庙山上的茶楼去喝茶。

 到了我6岁左右,他也会带上我一起去喝早茶。然后去菜场买小菜回家吃午饭。午休后又去鼓楼的茶室喝下午茶、听书。茶楼里总是人声嘈杂,点茶的人都不用开口,而是用手势比划,让人看着心生好奇。慢慢的我也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食指伸直是绿茶,食指弯曲是红茶,五指齐伸微弯是菊花,伸手握拳是花茶,伸个小指头则要的是白开水。



图:老茶馆图




 爷爷到了茶室,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善于言谈又十分亲切。而对那时的我来说,茶室是无聊的,唯一令人感兴趣的是下午三点钟,茶室供应点心的铃声响起的时候,麻球、洋糖糕、开口笑、麻酥糖……好开心!

 在当时,茶对我来说是苦的。爷爷他们一帮老朋友怎么每天都会那么坚持,好难理解。直到现在,自己也慢慢的爱上了茶,才越来越体会到喝茶与品茶的乐趣。喝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种寄托、回味和沉淀,独享寂寞的那份快乐。这也引发我去关注茶的历史与文化。

 有人说茶和葡萄是造物主对人类的两大馈赠,茶赐予东方,葡萄赠予西方。东方的茶文化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都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汇聚了无数智慧、心血而凝聚的结晶。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作为上古传说人物,其事已难考证。但早在春秋时代以前,茶叶就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多用来含嚼,这或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把鲜叶洗净后,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


 

南宋画家刘松年作品《斗茶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的加工,鲜叶捣成茶团,烘晒干以存放。饮用时捣碎茶团,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三国时期,已有了“以茶当酒”的习俗。到唐代,饮茶已蔚然成风,专门的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均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对饮茶煮茶都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这是我国茶文化的一大飞跃。“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八壶精舍梨山茶区风景图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六大茶类。饮茶之习俗也大致可分三种:一种为清饮雅尝,顺乎自然,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第二种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以边陲地区少数民族的酥油茶、奶茶以、打油茶为例。三者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

 现在想来,爷爷与他的朋友们便属于这第三种。爷爷早已不在,但当我自己也习惯上饮茶,一种极为个人的亲情感受与宏大久远的茶饮历史,便有了奇妙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