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中有乾坤 千秋大业一壶茶

首页 >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 评文



 

曼生壶中有乾坤,千秋大业一壶茶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文化宣传之旅感言

 文/唐逸览


       受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刘钧深先生之邀,我于今年农历金秋、阳历92日赴台湾出席在台北世贸馆举办的“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文化之旅走进台湾的文化茶会开幕活动。到会嘉宾有德高望重92岁高龄的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收藏家李奇茂先生和夫人洛华笙女士,浙派篆刻研究院院长、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先生,当代艺术家、书香文化研究院院长叶放先生,上海艺术品收藏家高俊倚先生,上海壶艺收藏家、企业家王顺钧先生,冶堂主人何健先生,国际陶艺大师、台湾当代陶艺艺术家陈景亮先生,台湾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社员黄尝铭先生,专栏作家、诗人、艺术家吴德亮先生,台湾陶艺学会副理事长、陶艺家林义杰先生,台湾史前博物馆前任馆长陈義一先生,还有台湾的收藏家、企业家、艺术家、影星等各界的名人、学者,高朋满座,群贤毕至。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说到曼生壶,就要说到古今两位书画名家。一位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的陈鸿寿,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字子恭,号曼生、曼恭、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客、夹谷亭长等。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是清代嘉道年间涉猎广泛、造诣极高的一位金石书画家,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的一生在仕途上虽然并不飞黄腾达,但在艺术上却十分成功。他在溧阳任知县时,会同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在公余之暇研究识别紫砂矿的优劣,设计壶的造型,创制了壶型简洁、格调高雅的十八种款式,由当时制壶名匠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壶,并由这批文人墨客在壶上作画、题铭文,为紫砂壶开启了一代新风,带来了生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嘉庆年间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紫砂壶,壶把底部有“彭年”二字,壶身底部有“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或请杨彭年复制前人之作的紫砂壶,后人称为“曼生壶”,堪称壶中典范,为世代所珍爱。

       陈鸿寿将他高超的金石书画艺术与紫砂壶艺结合在一起,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将普通的日用工艺品升华为艺术品。它既是泡茶的日用品,又是艺术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艺术生活化”。此举,可以说陈曼生是“艺术生活化”首创第一人了。

陈鸿寿过后一百多年,出了一位杭州唐伯虎——先父唐云(1910-1993),杭州人,学名侠尘,号东原、大石,晚署大石翁、老药、药翁。斋名大石斋、八壶精舍、山雷轩。先父是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海派画家领军人之一,是颇有眼力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1993年先父仙逝后,家人依照遗愿将他的作品和收藏的书画、金冬心诗稿、曼生壶,册页、折扇、砚台、铜镜等195件文物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现收藏于西子湖畔的唐云艺术馆。其中八把曼生壶,是世人瞩目的稀有文物,也是唐云艺术馆的镇馆之宝。这些文物每年定期在杭州南山路45号唐云艺术馆展出,供专家、学者、游人参观学习。

       上世纪80年代初,先父在上海美术馆接待日本美术界的友好人士。当日本友人谈到曼生壶时,先父来劲了,立马叫美术馆工作人员沈智毅(沈跟随先父几十年,每星期假日帮先父整理画室,非常熟悉)到家来取曼生壶给日本友人观赏。日本友人欣赏把玩到曼生壶,心情特别兴奋,双手捧着壶,细细观赏。当他拿起壶盖时,一股茶香扑鼻而来,不由惊奇地问:“先生是在用的吗?”先父镜里眼波笑眯眯的,乡音未改,用杭州话对日本友人说:“是的,茶壶泡茶为我用的。你懂曼生壶,茶泡壶给你吃吃。”然后亲自动手将最好的台湾高山乌龙冻顶茶,用曼生壶泡顶级茶招待客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俩人谈画、聊曼生壶,又吃茶,非常融洽。日本友人得到如此高雅的接待,羡慕不已的说:“中国画家真富收藏,真会享受生活。”从这桩接待日本友人的故事说明曼生壶在国际上影响之大是无可非议的。

       先父曾说过,陈曼生与杨彭年联手制作的文人壶,在当时是文人墨客案头招待来客在使用的。它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曼生壶数量原就不多,数百年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难免有些不幸被损坏。随年代推移,年复一年,曼生壶日益减少。从嘉道年间至今将有二百年左右,可想曼生壶留在人间的有多少?必然成为后人的珍藏品了。先父收藏八把曼生壶,并不只是藏,而是在轮换使用,泡茶招待来客的。吃茶时与客同赏壶铭,从中得到启悟。这就是他老人家生活艺术化的一种乐趣和享受。曼生壶是藏?是用?各人所见,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现在八壶回归到唐云的故乡杭州。八壶的制造者、将普通的生活器具变成艺术品的陈曼生是杭州人,八壶的拥有者、收藏者唐云也是杭州人。制壶、藏壶都是杭人,其中的机缘巧合也是上天安排的美意吧。

       二位先贤的事迹、故事深深打动了又一位杭州人,就是当今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创始人刘钧深先生。他感悟到二位乡贤虽都已故去,但他们的艺术生命是可以继承和延伸的,于是萌发出摹古曼生壶和开发唐云艺术作品文创衍生品的想法。曼生壶八把,已归国家唐云艺术馆收藏,成为国有文物不能触摸。要测绘实样,可难为刘先生了。没有实样,何从谈起摹古?此事给刘先生家父知道了,刘先生的家父是高级机械工程师,过去在军工厂工作,正是他为刘先生指点了迷津,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点状软性无接触三维测绘法,用了大约六、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八把原壶的无接触测绘工作。然后到专门的机械加工中心,将原壶的立体铝模复制出来,解决了壶型的问题,制壶匠人有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精准的实体壶型进行摹制。摹古的过程,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从壶型、泥料、印章,到正式制作,每个过程都经过多次的反复。一次不行二次、二次又不满意、再次重来,直到达到与原件的壶型、文学、书法篆刻整体的神似,仿制摹古壶的标准才算到位。文创中心的团队,经过了六、七年时间艰辛磨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终于将摹古曼生壶制作成功了。壶摹制好了,他们的团队还在包装设计上下了一番苦功,从大包装,到每把壶小包装,设计人性化。小盒内有每把壶的实物,铭文解说做成一个彩色丝绸的小手卷,可谓设计新颖、精巧,堪称一流。真如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创始人刘钧深先生所说:“希望以开发摹古曼生壶方式,还原曼生壶的生命力,让曼生壶的灵魂回到有温度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现代人有机会触摸这些会呼吸的器物,感受到从陈曼生到唐云所传承的生活意趣。”

       事业的成功,都要经过崎岖曲折之路,充满着酸、甜、苦、辣,由失败到成功,需要非凡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既是乐,又是苦,只有刘钧深先生自己体会到个中滋味。曼生壶中有乾坤,千秋大业一壶茶。八壶精舍文创中心以摹古曼生壶起步,进而开发唐云高雅艺术的文创品。在此祝贺八壶精舍文创中心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今年107日是先父唐云先生二十三年前往生的祭日。谨以此文对先父作深切的怀念。

 

 二〇一六年十月七日  唐逸览于沪上胜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