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 知物 知趣

首页 > 开篇文


 


  我希望在这块土地寻找出生命之美   

       让摹古曼生壶说出它自己的故事    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把玩这逝去的艺术······
                                                          一 刘钧深


       
谈到「八壶精舍」,首先要知道的就是陈曼生和唐云这两位杭州人。陈曼生是清代干嘉盛世的文人,唐云则是经历了中国二十世纪动乱与变革的画家,两人相隔近百年,却因紫砂壶而联系在一起。唐云热衷于收藏,尤其是曼生壶,一人独得八把曼生壶,名闻天下,「八壶精舍」正是他引以为傲的斋号。「缘起紫砂,情归西湖」讲述的就是「八壶精舍」的前世与今生。
       
一九九三年唐云先生往生,唐云先生的家人深知先生对故乡的深情,依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作品、藏品共一百九十五件捐献给杭州市人民政府,其中便有世人瞩目的八把曼生壶。一九九九年唐云艺术馆在西湖边长桥畔落成。由杭州市委原书记陈侠及杭州市原市长周峰叙述,当代学者季惟斋撰文,著名书法家郭仲选先生书写完成的「唐云艺术馆碑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云先生的艺术人生、人格魅力及建馆之缘由:
       
生秉地灵,死藏乡闾,古人所重。而布德裔嗣,衍泽后人,则尤所重者。杭郡唐云侠尘先生,德体笃健,风神洒落,夙以书画绘事蜚声当代。又性嗜收藏,所蓄秘画珍图彝器甚伙。先生不以自宝,欲捐献国库,奉为公器。哲嗣实之,不愧令德。此吾馆藏品之源本也。陈侠、周峰诸先生感其高格,多方绸缪,将以曜其潜德也。政府猷谋,遂有斯馆之肇建。乃于九九年五月,洒扫开启。一时灵山增秀,澄湖生光。兹付碑石,以系其德焉。婺州季惟斋记。
       
据说,唐云艺术馆这块宝地曾经是南宋时期的御花园,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它是栽种盆景和养金鱼的地方,那个年代它为国家赚了不少外汇。我小学就读南山二小,记得读书时每年的清明节前我们学校都要组织一次学农,安排一星期时间到南山大队去采摘春茶。每次从学校步行去采茶的途中都会路过现在的唐云艺术馆。有次路过发现,金鱼馆与西湖边的铁网隔断处有个破洞,经常有金鱼从里面游出来。回家后我和同学用铁丝和蚊帐纱布做了个网,隔天采茶结束后去捞偷跑出来的金鱼,还真的捞到几条,拿回去送给爷爷家爱养金鱼的邻居。后来被爷爷发现,让我不要再去捞,一来不安全,二来这些金鱼都是国家的,不能捞回来玩。他严肃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真正与唐云艺术馆结缘,始于二零零九年。那年杭州西湖申遗,有一档唐云艺术馆相约西湖的申遗活动,我们团队全程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从此就与唐云艺术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梳理唐云先生的资料,深入的研究唐云先生的艺术与生平,了解越多,唐云先生的人格魅力就越发吸引我。对唐云先生人格魅力的景仰,对传统文化与收藏的兴趣,促使我义不容辞的投入了唐云艺术馆后院的改建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更好的契合唐云先生的精神,专门请台湾设计师参考国内外著名艺术场馆,结合现有的空间条件及文化背景进行场馆规划。从设计、装修到开幕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最终确定以唐云先生最喜欢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八壶精舍」斋号命名了这个场馆。场馆的空间区划,也是以唐云先生的人文精神为主轴:八壶精舍、大石斋、天禅室、艺术长廊,都力图呈现出唐云先生关于茶与壶、书与画、禅与儒的精神。
       
从二零一零年唐云先生诞辰百周年「八壶精舍文创中心」正式落成,到今年唐云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五年时间一晃而过。我从起初的纯粹兴趣爱好,一直到现在的全身心投入,感觉始终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牵引我,去固守一份执着。做文化事业是个艰辛的选择,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心力、人力和物力,会让你痴迷、喜悦,也会让你在取舍之间反复纠结。这五年间,有许多甘苦自知之处,也有一些心得可与大家分享。
       
丰子恺曾把人生比喻成一座三层的楼: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文化,三楼是灵魂生活,分别对应的是衣食、学术文艺和宗教。物质生活是根基,但文艺对人心的疗愈作用,信仰对人生的导向作用,是物质无法比拟的。艺术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种态度,艺术的精神可以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道可能存身于小物之中,正如一把曼生壶,不仅仅是器物,更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陈曼生的参与使紫砂壶由俗入雅,唐云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把玩和使用曼生壶,又把这艺术品带回了日常生活。于是,曼生壶就成了艺术与生活交集的存在物。在把玩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的追求,更可以实实在在触摸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生活的温度。
       
收藏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过的行为,从儿时收藏糖纸、烟盒、邮票……开始,它的初始一定是因为你的兴趣,随着阅历和经济能力的改变,兴趣和社会热点的转移,收藏的目标有所转变,但收藏所带来的满足感几乎都是一样的。收到一件你喜爱的对象时的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这种喜悦不是源于占有而在于理解,你已在它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了解它的文化内涵,知人、知物、知趣,物品已然成为你精神的一部分。唐云先生收藏曼生壶,所看重的必然是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唐云先生收藏曼生壶这一行为又增加了壶的文化附加值。从曼生造壶到唐云藏壶,再到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对壶的二次开发,文化的厚度就是这样层层累积起来的。
       
从曼生、唐云到「八壶精舍」,这中间承载了太多传统文化的精华——惜人、惜物、惜福,敬天、敬地、敬畏自然……这些传统观念如何保存、延续,如何使传统价值焕发新的生命力,文化、艺术和生活如何融合,这是目前对八壶精舍工作团队最大的挑战。
       
带着谦卑而执着的匠人精神,以开发摹古曼生壶的方式让曼生壶又回到我们日常有温度的生活,八壶精舍工作团队奋斗了五年,并将一直坚持下去,希望能不负陈曼生与唐云两位杭州先贤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这些年来,我由衷的感谢唐云艺术馆和唐云先生家属的信任与支持,能够将唐云先生的作品著作权授权给我们做文化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制作和开发,让唐云先生的艺术生命得以再续,让更多的百姓去体会和感受他,对我们来说这决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另一次新的出发……


刘钧深撰于八壶精舍·20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