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八壶精舍文化之旅走进雾峰林家花园,八把摹古曼生壶首次在宝岛台湾亮相,获得了嘉宾的一致赞许。名壶在手,岂能少了好茶相配?八壶精舍文化之旅台湾站的第二段行程便是探访位于台中梨山海拔2000多米处的八壶精舍梨山茶区,亲眼见证令人回味无穷的优质梨山茶是怎样炼成的。
(上篇续)
天时地利的自然环境是出好茶的基础,这使得茶人依然保持着对天地的敬畏,在每次采摘制茶之前,都要进行祈祷仪式。而除去自然的要素,茶园种植养护、制茶的工艺,则更多依赖茶人的经验与用心。要做好茶,先要做好人。这是八壶精舍梨山茶区的经营者的共识,也是经营茶园的第一准则。经常性的对土壤进行测试,发现茶叶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何短缺,按比例施加豆饼,黄豆粉、婴儿奶粉等绿色肥,保证茶树健康成长。在长期的经营中,茶人总结出了一些茶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使用奶粉既可消灭害虫又能增加茶树的养分;或者在茶园里种植昆虫喜食的草,避免昆虫啃噬茶叶。这些方法远不如使用药物治理来的便捷,但这正是茶人的良心所在,费尽周折只为了给品茗者提供无毒害口感纯正的好茶。
时机,对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茶叶的生长、采摘到烘焙,时机错一点都可能前功尽弃。这都需要茶人靠经验与直觉进行把握。梨山茶叶每年有三季采摘期,春茶五月,秋茶八月,冬茶为九十月份。其余时间长出的茶叶则修剪后洒落在土中,成为新茶的养分。在茶人眼里,茶是有灵性的。下雨天茶树的气孔是张开的,温度高时茶叶的气孔是关闭的。经过了霜雪的茶,需要更多的植物脂肪抵抗严寒,因此叶片更为肥厚,回味也更淳厚甘美。茶的晾晒、烘焙过程,更是需要严格计算时间。炒制的过程需要连续2-3天不等,经验丰富的茶人需要毫不懈怠的守在旁边,观察茶的颜色变化,冲泡品尝茶的味道,直至茶汤金黄,油光发亮,入口绵密细致,饱满甘醇,饮后口齿生香、通体舒畅,这才是令人满意的梨山茶。
茶区位于梨山高处,即使交通发达的今天,上山一次仍非常困难。颠簸的山路,时常因泥石流而中断。山中条件艰苦,除了蓝天白云草长虫鸣,再无其他娱乐之所。制茶的过程又需要坚持用心与忍耐,其中艰辛很难与外人道。种种艰辛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进入到做茶这一行,八壶精舍梨山茶区的茶人们却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不止做茶,还坚持宣传茶文化。当一个小朋友喝了茶人的冲泡的茶,说出“长大了之后要做茶”这样的理想,对茶人来说这是比做出任何好茶都更让人满足。
海拔两千多米的梨山上,茶与茶人,是最美的一道风景。
春茶采摘忙(采摘、晾晒、萎凋、搅拌、炒青、揉捻、焙茶等13个制作工序一气呵成)

六月中下旬,修剪过的茶树枝叶洒在茶园中,为茶树生长提供天然的养分。未经修剪的茶树新绿一片,修剪之后的茶园则显得整齐有序。
朝日初升,阳光明亮而清新,映照在挂着露珠的茶树上,新绿满眼,令人心旷神怡。中午时分,大朵白云掠过山峦,茶树尽情沐浴阳光。午后云雾渐沉,山岚弥漫遍野,茶在雾中尽情呼吸山峦之气。(图下连续)



经过冬日的霜雪覆盖,茶树生成了厚实的叶片,积蓄了更为丰富的养分,口感上又去掉了生涩之气,成为高山茶中极为难得的【冬片】。【冬片】茶汤色泽温润柔和,幽香持久,独特的冷韵令人回味无穷。
满载荣誉的八壶精舍梨山茶区与茶人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