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陈家祠

首页 > 文化之旅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总面积15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工艺,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1959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以陈氏书院为馆址,是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类博物馆,同时肩负着保护、研究和管理陈氏书院及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责任。馆内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数万件,包括陶瓷、刺绣、剪纸、雕刻、漆器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石湾陶器、广州彩瓷、粤绣、象牙雕刻、潮州木雕、端砚、剪坌氏等最为丰富。馆里设有九个陈列厅,围绕“民间工艺”这个主题,通过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广东地区民间工艺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状况。





       西湖,是故事的起点。

       两百余年前,杭人陈曼生从西子湖畔走向溧阳,在那里创制出名闻收藏界的“曼生壶”;“西湖渔隐”的别号里暗藏着曼生对故土的眷恋。上世纪三十年代,唐云先生离杭赴沪,几十年间热衷收藏曼生壶,“八壶精舍”名动宇内;“杭人唐云”的书画落款铭记了先生对西湖的牵念。1999年唐云艺术馆在西子湖畔落成,唐云先生的八把曼生壶收藏馆内,承载着两位杭州先贤隔了时空的紫砂一段缘分。

       2010年,“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在唐云艺术馆院内落成,以摹古曼生壶的方式延续曼生到唐云的生活意趣,以唐云先生艺术衍生品为载体扩展唐云先生的艺术生命,经历五个春秋的试验摸索,摹古曼生壶与艺术衍生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肯定。在唐云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之际,八壶精舍文创中心举办了一场由杭州西湖出发,至台湾、香港、广州的文化之旅系列活动,在展示交流中追忆唐云先生的艺术精神、收藏理念与人格魅力。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2015618日开始,“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八壶精舍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从西子湖畔启航。一路经台湾、香港至广州,邀八方宾朋、至交同道前来赏玩,择人文、艺术积淀丰厚之所展示交流。另一方面,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方式的多样性、过去与当下的融合,种种问题更引人深思。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八壶精舍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从西子湖畔启航,一路经台湾、香港至广州,获得了各地主办、承办、支持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及各界宾朋的拨冗莅临,“八壶精舍”文创团队再次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