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端凝深情 畫上起風雲---周致明

首页 > 爱画入骨髓 吐词合风骚




前言

唐雲先生簡介

唐雲( 1910-1993),學名俠塵,號藥城,別號大石,藥翁,老藥。曾居富春江之大石山,居所又稱“大石齋”。浙江杭州人,1 9 10年8月10日(農歷七月七日)生。是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文物鑒定家、收藏家,少時醉心書畫,青年時代活躍于杭州晝館,參加蕊社、西泠書畫社、西泠印社等藝術團體。1938年至1942年,先後任教于新華藝專和上海美專。期間,多次在滬上舉辦畫展,贏得美術界知名人士的稱許,一時“杭州唐伯虎”的聲譽流傳于海上。

 唐雲藝術造詣頗高,善長花鳥、山水、人物,詩、書、晝、印皆臻妙境。他既吸收新羅、石濤、朱耷、金農的精華,也兼取憚南田、吳昌碩、齊白石的佳妙,還取法西洋,善于觀察自然之奧妙而有所創新。唐雲作品的畫風飄逸灑脫、剛柔并濟、雄秀兩兼、骨秀神清。

新中國成立後,唐雲歷任上海市美協副秘書長、展覽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博物館鑒定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美協副主席及上海中國畫院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1983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一代宗師,唐雲胸懷豁達,生性豪爽,為人仗義,處事耿直,朋友之間能以心相見,得其所長,求同存异,排怨解仇,許多朋友的生前身後,都得到他的關懷和照顧。對知心朋友是如此,對那些前來就教的青年學子,他也總是熱誠相待,諄諄善誘,精心指點,家境困難者為其購買筆墨紙硯。

唐雲還熱心公德,凡為社會公益所需畫作,唐雲都是有求必應。

唐雲先生精湛的畫藝和高尚的人格是一致的,是令我們贊佩和敬仰的。他雖已駕鶴仙去,但他給我們留下的大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和藝術成就,將永久載入史冊。


筆端凝深情 畫上起風雲

  我與唐雲先生雖然素未謀面,但我仰慕先生的大名及其才氣、人品,足足有半個世紀之多。這是由于我當年被國民黨關押在江西上饒集中營時,有一位新四軍的難友賴少其,後來在黨組織的營救下,我們曾經一起成功越獄。賴少其同志早年就是一位很有抱員的青年木刻家,他的創作題材以抗日救國和反映民間疾苦為主,魯迅先生譽之為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青年木刻家之一,并對他寄以厚望。新中國成立後,賴少其同志先後在上海市和安徽省的文藝部門擔任領導工作,他和唐雲先生都是我國的著名畫家,他們在長期的治藝道路上結成摯友,1984年兩老還應邀在深圳共同舉辦過一次晝展。賴少其同志曾多次對我說起唐雲先生的為藝和為人之道,因此早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雲先生是杭州人,他熱愛家鄉,也常來杭州,衹是無緣謀面而失之交臂。

 唐雲先生還使人敬重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他的名士風度和俠義肝膽。他的磁性的人格、豪爽的氣度,在“海派”諸多畫家中是出了名的。賴少其同志稱贊唐雲先生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是一個不失天真的人,總是善解人意,以善心待人。閱讀鄭重先生所作的《唐雲傳》,發現唐雲一生朋友無數,其中許多人在經濟困頓時,都得到過他的接濟和資助,如“海派”畫家中的知名人士白蕉、來楚生、錢瘦鐵、高逸鴻和大和尚若瓢等都是。若瓢原是唐雲父親的朋友,後來與唐雲先生結交數十年,其友情猶似骨肉同胞。解放前夕,上海戰事爆發,若瓢和尚早已雲游到香港,在金剛弟寺當了長老。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因全國的解放戰爭還未結束,政府還無法對以賣畫為生的一批畫家作出安排,唐雲一家的生計也成了問題。這時,唐雲突然收到了久無音信的若瓢的來信,說他生了一場大病,香港看病又貴,一大筆積欠無力償還,問他能不能畫一批畫去香港辦畫展解他急難。這時唐雲一家的生活還無着,他立即趕畫了一大批畫,全部裱裝好,和其他幾位畫家朋友一起去了香港。畫展辦得很成功。他把售畫所得大都給了病貧交逼的若瓢。在香港,他又遇到了一些故朋舊友,有些人生活也很困難,他都一一慷慨解囊。

 新中國成立梭,唐雲的才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還擔任了上海中國畫院的主要領導,名聲日盛,譽滿海內外。更讓人感動的是,1 985年冬,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為殘疾人募集基金,唐雲先生得悉後為表達他對殘疾人的一片愛心,專程來到杭州入住花港飯店,歷時三個多月,精心作畫100幅,其中還有兩張丈二匹大畫,幅幅都是精品力作,全部捐給了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唐雲在花港飯店作畫期間,原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時任中共浙江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鐵瑛同志,還特意到唐雲的住處進行慰問,并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對他的這一義舉表示衷心的感謝。唐雲先生回上海後,還專門托人帶上現金一萬元交給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以支付他在杭三個多月入住賓館的食宿開支,就連他在杭用于作畫的筆墨紙硯等費用,也都由他自己花錢購買。即此,唐雲先生的高風亮節可見一斑。1986年1 0月7日,在浙江展覽館隆重舉行了唐雲繪贈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百幅作品展覽暨捐贈儀式,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為他頒發了“藝德可風”的匾額予以褒獎,以示家鄉人民對他的崇敬之情。其時,我擔任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被唐雲先生的精神所感動,曾作一聯句,書贈唐雲以表達我對他的敬意:“筆端凝深情,畫上起風雲。”唐雲先生的諸多義舉,感人肺腑,無愧于上世紀人們賦予他的“俠肝義膽真名士”的美譽。

 2010年8月10日,是唐雲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為了大力弘揚唐雲先生的愛心善舉,倡導全社會關愛特殊困難群體殘疾人的良好風尚,幫助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殘疾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和

殘疾人共建共享小康社會,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唐雲藝術館和《美術報》社共同發起舉辦以“愛的傳承”為宗旨的愛心書畫的徵集、展覽、義賣(認購)活動,籌集創建浙江省“特藝人才培養和創業愛心種子基金”,專項用于我省優秀殘疾人進行藝術技能培訓和創業扶持,激勵他們自強自立,努力成才,共奔小康,這一活動很有意義.。當年唐雲先生捐贈的100幅作品的出版發行,不僅可以讓人們欣賞到唐雲先生精湛的書畫藝術,而且會激勵更多的書畫家像唐雲先生那樣,為殘疾人事業奉獻一片愛心,真正做到像胡錦濤同志于2007年在上海特奧會上所殷切期望的那樣:  “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努力形成人人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心靈。



杭人唐雲

唐雲先生為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繪贈百幅國畫小記

唐雲先生是我國當代畫壇杰出的花鳥畫大家。在唐雲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整理出版唐雲先生當年為該會繪贈國畫百幅作品集《藝德可風》,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不僅能讓世人領略到唐雲先生各具特色的藝術風采,同時也能使大家進一步感受到他熱愛祖國、關心弱勢群體的俠義風骨和慈善胸壞。

 唐雲先生精心創作百幅國畫作品捐贈給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這一義舉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有幸親身經歷了唐雲繪贈作品的全過程。這事雖然已經過去了20餘年,但當年唐雲先生作畫時的音容笑貌、軼聞趣事,仍歷歷在日。他坦蕩的胸懷、豪爽的氣概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一絲不—笥的創作態度,使我受益至深。

1985年,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之初,當時國人的生活水準還很低,殘疾人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的處境躉是滯後。為了宣傳和弘揚人道主義,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廣大殘疾人的生活狀斑,浙江省民政廳(當時成疾人聯合龠尚未成立)順應時代潮流,發起組建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成立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支持,有關部門的配合,确且更加需要社會各界仁人志士的關心和幫助。所以在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籌建之初,籌備組曾致函滬上浙籍著名畫家唐雲先生,向他介紹我省殘疾入的狀况和福利基金會的籌建情况,并殷切希望他能擔任家鄉的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

 唐雲先生時任上海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鑒定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等職。他接信後,出于對殘疾人的深切同情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雖然身兼眾多職務,社會事務十分繁忙,但對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這一既無職無權又無名無利的職務,卻欣然應允。正如他後來說的那樣:“殘疾人是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大家都有義務關心他們。我沒有別的本領,衹有畫幾幅晝,略表心意。”1985年4月17日,唐雲先生提筆給基金會籌備組和省民政廳副廳長王富生復信,信中說:“成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一大好事,我擬在適當的時候,作畫80-100幅,將展售之款捐贈基金會。”一百幅作品,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即使是年富力強、創作精力旺盛的 畫家,也是一個不輕的負擔,何况是年近八旬的老人呢?但唐雲先生絲毫沒有顧及這些。由于他工作忙,找的人多,為了能集中精力作晝,經過充分準備,唐雲先生于1985年12月27日隻身來到杭州,被安排住在花港飯店進行創作。

按常理說,唐雲先生來杭州後該到他的故居看看,或者會會他的親朋好友,可唐雲先生從85年底到86年4月初,在整整三個多周的時間襄,包括元旦、除夕、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他都是在晝室裏度過的。他說:“我一定要抓緊時間,爭取早日畫好這些畫。”為了不受外界幹擾,他還特意在畫室門上貼了一張“請勿打擾”的字絛,使得他的一些在杭州的親朋好友望而卻步。就連他的兒子、女兒,甚至連老伴俞亞聲女士來杭(他們擔心着唐老的身體),唐老也一概“無暇奉陪”。

春節,是杭州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北風呼嘯,雪花飛揚,就是體魄健壯的小伙子也得着棉衣裹皮襖以御嚴寒。但是,為了作畫能得心應手,唐雲先生常常衹穿一件絨衣,外套一件毛背心。那些日子,

賓館襄正巧經常停燒暖氣,這使得唐雲先生接連患了幾次感冒。感冒,在常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患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唐雲先生來說,卻有可能誘發心臟疾病。唐雲先生并沒有因此停止作畫,他的兩幅丈二匹的鉅畫(《蒼鷹紅楓》和《松齡鶴壽之圖》)就是一邊服藥,一邊創作,花了十多個日夜完成的。一次,我隨基金會理事長李輝去看望唐老,碰巧趕上他身體不適。我們到時,他正斜倚在沙發上,  臉色蒼白,額上沁着細汗,雙眉緊鎖,一隻手不住地按摩着腹部。我們趕忙請唐老上醫院,唐雲先生卻連連插手,不住地說:  “不去不去,上醫院,又得白白浪費一天時間。”我們拗不過他,衹得派入去請醫生,同時,找來一隻熱水袋讓其敷着。過了不長時間,衹見唐雲先生立起身來,慢慢踱到外間。外間原是會客廳,唐雲先生住進以後,臨時充作畫室。他站在畫桌正面,眯着眼睛凝視着晝桌上將要完成的作品,然後,吃力地提起畫筆,在畫面上添筆加點,他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疾病。

就這樣,唐雲先生以堅強的毅力,帶病堅持作畫,直至完成創作計劃。返回上海後,他住進上海華東醫院,原來是患了膽石癥。醫生通過手術,在他的膽囊襄取出十餘顆結石,身體才得以慢慢康復。

唐雲先生生活十分簡樸,也從不提任何要求,因為唐雲先生年邁體弱,時任民政廳辦公室主任并兼任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秘書長的林清和同志,經與杭州市園文局聯系,把唐雲先生的嫡傳弟子徐從初先生借用過來,專門幫助唐雲先生料理些許日常生活。唐雲先生又是一位樂觀豁達、平易近人的長者。在繪畫期間,他的好友周峰、陳俠、王富生、劉延儒、董炳宇等同志及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李輝同志等經常到賓館問候,唐雲先生的日常生活,也得到大家的關顧。浙江省委老書記鐵瑛同志也曾前往花港唐雲的住處看望、慰問唐雲先生。   

在“海派”畫家中,唐雲先生的作品以飄逸、曠達、渾厚著稱,在國內外畫壇頗有聲望。就在杭州為基金會作畫期間,曾有兩批香港友人慕名前來洽購他的作品。震所周知,唐雲的作品在港澳和新加坡頗有影響,此外社會上登門求購索畫者甚多。而唐雲先生頗具“板橋”遺風,他在杭州作畫三個多月,沒有給友人畫過一幅。一位和唐雲先生交往多年的同志說,唐雲先生是豪爽而富有俠義性格的人,他就和鄧散木、白蕉、若瓢等人在上海舉辦過“杯水”畫展,後來他又在上海旅滬同鄉會舉辦個人畫展,把近十萬元收入悉數救濟難民和分贈給窮朋友,以至連唐雲先生的夫人俞亞聲女士定的一套家具都無錢支付,衹得退掉。平時唐雲先生也是處處關心着別人,許多人都得到過他的接濟。尤為可貴的是對一些早些年涉及政治而境遇不佳的晝友,唐雲先生也一樣設法資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當今畫壇上,一次為殘疾人繪贈一百幅作品的,據我所知還絕無僅有。

    唐雲先生是一位藝術超群卓著的老畫家,但他對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仍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從不敷衍了事。在杭州時,我看他作畫前常常是默默地磨墨、鋪紙,捧着他那把珍愛的“曼生”紫砂壺一邊喝茶,一邊在室內來回踱步,這是他動筆之前再次審度構思的時候。接着他便提筆瀟灑自如地畫起來。順利時,篇幅較小的畫可以一氣呵成,然後挂在晝室四周的綑繩上,從不同角度審視畫面,隨時取下添上幾筆,如此反復多次,直至完全滿意為止。有時候畫得不順手或發現不夠理想,即換紙重畫,甚至會把行將完成的作品團起,塞進紙簍。這次在杭州為基金會作畫,其中一幅《猴子櫻桃》就重畫了四次。有一回,一位熟悉的老同志發現一幅將要落款的作品被毀奔,十分惋惜,連忙撿起展開。唐雲先生發現後,連連擂手,嚴肅而風趣地說:  “作畫不像工人做工,工廠裏出了次品,可以削價出售,我是不允許‘次品’離開畫室的。”

    正是以這樣的精神,他出色地創作了一百幅珍貴的作品。人們從這一百幅肉容各异、大小不同的作品中,會發現一律的“杭人唐雲”的署名。

    眾所周知,唐雲先生降生在杭州一條有名的小巷——珠寶巷,別號大石翁、藥翁、俠塵。1938年,他攜家眷到上海灘去闖蕩時,在杭州畫壇早已有了“杭州唐伯虎”的美譽了。在他的畫幅上,他總是忘不了題寫“杭人唐雲”的字樣,深情地寄托着他的縷縷鄉思。

    “杭人”,即杭州人也。畫家是如此眷戀着杭州,偏愛着故鄉!

  是的,正是杭州——這傾倒歷代文人墨客的秀山麗水,鐘靈毓秀,哺育着畫家的哎長,也賦予晝家以博大的胸懷。



 我想,不也正是這種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之情,驅使唐雲先生在耄耋之年,以藝術家獨具的氣概,為家鄉的殘疾人事業、為家鄉人民的建設事業奉獻出一片赤子之情嗎?

 1986年4月9日,唐雲先生終于完成了為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創作計劃,匆匆告別故鄉,乘車回滬。幾天後,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意外地收到唐雲先生托好友劉延儒帶上的一萬元現金和一封信。信上說:  “……我在杭作畫期間,住花港飯店費用及裱畫費用,一切均由我照付,玆奉上人民幣壹萬元整,祈收為感!”

唐雲先生自備了三千多元的紙筆墨等作畫材料,自付了一萬元的食宿費用,留給基金會的是一百幅珍貴白勺作品。一百幅作品是可以用金錢來計算的,而唐雲先生對家鄉、對殘疾人的大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1986年10月7日,浙江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在杭州浙江展覽館隆重舉行唐雲先生繪贈國畫移交儀式并同時舉行畫展,浙江省副省長徐起超代表省人民政府贈予唐雲先生一塊刻有  “藝德可風”的匾額。“藝德可風”,唐雲先生是當之無愧的。

 藉唐雲先生百幅繪贈作品集《藝德可風》出版之際,僅以此文表示對唐雲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懷念。

唐雲先生,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周致明

2009年3月12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