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雲健筆意縱横
——唐雲和他的畫(節選)
代绣莊辛
嘗盡百花蜜方甜
青年時代的唐雲,進了惠蘭中學讀書。這是一所教會辦的學校,注重學英語,而唐雲熱衷的是畫畫,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課餘時間,他總是畫畫,畫越畫越好,也越畫越愛畫。別人看來,他已經晝得挺不錯,而他自己常常感到還不滿意,隨畫隨棄。當他提起筆面對着鋪開的白紙時,竟像個大人一樣地深思熟慮,渴望在新的白紙上,出現一幅比以往更使自己滿意的圖畫。他不斷地摸索,不斷地臨摹別人的作品。母親覺得他丟棄的畫畫得還不錯,時常拾起來收藏在抽屉裏,遇有喜歡畫的親友索取,就拿出贈送。親友們得到後都很喜愛,認為唐雲畫得很好。唐雲的妹妹唐瑛還記得這樣一樁事:一回,有家親戚要辦喜事,母親把畫掛在屏風下端欣賞,不料第二天發覺畫巳被家猫撕成了碎片。這件事後來就被人傳說是唐雲畫金魚畫得逼真,連貓都受騙了。
唐雲就是這樣開始學畫的。他的啟蒙老師就是水缸襄的游魚,裱畫店裹裱壁上的畫幅,西湖的荷花,梅花、桃花,净慈寺。靈隱寺,玉皇山頂福星觀裹的泥塑木雕,彩廊畫棟,還加上珂鑼版。那時候,他父親所收藏的古今名家的扇面.更是他摹寫的好材料。經過父親和父孰書畫家的指點,他開始閱讀畫評、晝論、書法篆刻理論,閱讀唐
宋詩詞及時人佳作,他的藝術水平也逐浙提高,為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青年時代的唐雲,因為家境不寬裕,弟妹又多,中學讀完,就開始踏上社會工作。由于他會畫畫,被聘為馮氏女子中學的國畫教師。這時唐雲十九歲。從事教學工作後,他獲得很大的進步,更堅定了自己從事繪畫的信心。教課之餘他參加了當時杭州的美術團體『莼社』,參加『西泠書畫社』、 「西冷印社』,與美術界人士開始交往,切磋琢磨他先後結識了書畫家高野侯,丁輔之、陣伏廬、武劬齋、姜丹書、潘天壽、來楚生等,也和净慈寺的若瓤和尚成為契友。這些書畫家對唐雲頗焉器重,時時相互探討藝事,各抒己見,努力創作。這對于唐雲創作的發展,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當時畫家土潛樓以賣畫授徒為生,不久病死,身後蕭條,家中經濟極為困難。唐雲和畫友申石伽接替了玉潛樓的教席,解决王家生活困難。這件事既體現了唐雲早熟的藝術才能,也顯示出他見義勇為的氯概,在美術界一時傳為美談。
就在那個時候,唐雲第一次見到清代畫家朱耷(八大山人)的一幅《香椽佛首圖》真迹,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對之仔細觀摩,反復臨摹受到很大啟發。當時杭州畫家雲集,大致分為兩個畫派 一派畫風比較工整,注重細筆,一派比較奔放,注重寫意。唐雲則兼習兩派優點,畫風在于工寫之間。這種畫法,為日後唐雲挺拔完峭、剛柔相濟的風格打下了基礎。
唐雲學畫的特點是博學眾長、萬流匯川,在花鳥畫方面,他推崇元四家: 黃公望、王蒙、倪瓚、昊鎮。他畫山水是從學元四家人手,對于明代畫家沈周(石田)也下過一番功夫。唐雲說過: 大痴道人(黃公望)畫的多是富春江景色,青年時代我在那裏教過幾年書,熟悉和熱愛富春秀色,因此我的山水就成了大痴的一路。唐雲認為,學畫要如蜜蜂博採眾花方能釀蜜那樣,若有人學畫專師一人,則最終往往不能衝破老師的規範,那是没有出息的。『七七』抗戰開始,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唐雲舉家離開杭州到了岳家富陽。富陽山水提供了唐雲學大痴山水的生活基礎。唐雲仍然以教書為業,課餘繪畫,治印、書法、詩詞,無不涉獵,勤奮不輟,另一方面也注意接觸大自然、深入生活,留心觀察、思考,探索創新之路。
杭州——上海
唐雲學畫階段,已經開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中、小學教師僅靠微薄的薪俸收入,要維持一個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育弟弟妹妹的家計,是很不容易的。那時節,唐雲雖已開始賣畫,但收人不多,筆墨紙張顏料也是一個負擔,加之唐雲灑脫豁達、任性率真和不善于處理家務瑣事的性格,窘迫情狀更是難免。有時在畫店或什麼地方看
中一幅古畫,又欲得之而後快,勢必就要節衣縮食才能買到手。長此以往,家境怎麼能寬裕起來呢?
正在家計難以應付的時候,杭州老家又付于一炬,于是全家到了寧波,再轉到上海,得到若瓢和尚的幫助,終于安下了家。那是一九三八年的冬天。上海是個寸土千金的地方,唐雲只能在天井裹放一張桌子作為畫案。他把這個創造藝術的小天地稱之為『尺庵』。更多的時候,他到吉祥寺若瓢和尚處作畫。畫的作品,經若瓢向進香的善男信女推薦出售。這是唐雲賣畫的出路。
這襄應該提到的是若瓢和尚其人其事。早在唐雲青年時代,若瓢已是杭州净慈寺的和尚,和唐雲結下了友誼若瓤善詩、書,并善畫蘭竹,素養極高。他受佛家出世思想的影響,認為做人應該不貪、不痴,不憎。他為人豪爽,品德高尚,對佛學又有很淵博的造詣,雖是佛門子弟但不戒酒肉。他對朋友極為慷慨。有多窮朋友都受到過他的周濟。他和唐雲彼此之間情同手足,在詩畫創作上則成為互相砥礪的良師益友。在生活上,他對唐雲也極關心。唐雲曾對人說,我和若瓢是共一個口袋的,足見彼此情誼之深。後來若瓢生活潦倒,晚年景現不佳,唐雲一直予以周濟,直至若瓢病逝。唐雲興若瓢數十年間時有詩畫互贈這些詩畫,情意綿綿,寓意深邃,可惜多已散佚。唐雲有一首《懷若瓢》詩可見一斑 『蒼水祠邊負手行,一秋十日住南屏。寺僧與我都漂泊,賸有湖山入夢青。
唐雲來上海後以賣畫為生,花烏畫得逐漸多了。他過去常畫人物、山水,有些不太瞭解歷史情况的人,甚至不太知道他的人物、山水畫造詣也極為精深。
在上海,唐雲與鄧散木,白焦、若瓢合開了一個畫展,定名『杯水』,取杯水車薪之意,將收入作救濟難民之用。其後在上海旅滬同鄉會的會館中舉辦了個人畫展,轟動了上海。其中僅一幅《絲瓜小鳥》,就復畫了三十六張。當時唐雲夫人俞亞聲見收人較好,就定製了一些家具。不料,畫展的收人早被唐雲分送給了窮朋友,以致無錢再買家
具。唐雲開過畫展,作品受到社會的承認.獲得了一些聲譽,因此被友人介紹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從一九三九年教到一九四一年。由于年紀太輕,且無大的名氣,學生初時并不『服帖』。上課時不時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考』老師。唐雲由于學識淵博,均能一一應答。日子一長,學生們對老師也就欽敬起來了。
那時候,日寇、汪偽統治着上海。 一九四二年汪偽政權頒布法令:大專學校教授均須登記。唐雲和一些有正義感的教師不甘對敵偽不弱、不去登記,毅然離開了學校。唐雲畫了一幅無題畫,上面畫着一長串烏龜,一隻街着一隻,用以諷刺當時汪偽官場『一人得道,鷄犬同升』的丑態,博得人們的好評。
他常和畫家鐘瘦鐵、昊湖帆、鄧散木,白蕉,江寒汀、張大壯、若瓢諸位交往,切磋藝事。那時侯畫家朱屺瞻藏畫多,唐雲也常到他家觀摩。
唐雲經過長期的磨練,開始在上海畫壇嶄露頭角。當時有一位畫店的『跑街』,以一百五十元向唐雲買了四幅畫,被書法家馬公愚看見,要求以價值三百元的字作為交換。一九四二年,轟動一時的言情小說《秋海棠》發行時,書中每節的第一頁上,都加一幅唐雲畫的秋海棠作為裝飾,當時社會上稱唐雲為『杭州唐伯虎」。又由于唐雲常畫荷花,深得人們鍾愛,還被美稱為『唐荷花』。
不久,唐雲又與朱屺瞻 錢鑄九開一個二友畫展,聲譽益高。那時上海字畫、古董店很多。唐雲一方面賣畫,一方面也收藏名畫,以為借鑒。收藏以八大、石濤、新羅,金冬心等人的作品為多。遗些名家的畫風對唐雲創作上的影響日見頸著。唐雲若谨得名家作品,輒徹夜審視、觀摩,不稍懈怠。唐雲還參加了當時的中國畫會,繼續對文物、詩詞,前人畫論深加研究。唐雲的興趣愛好異常廣泛,他對紫砂茶壺、硯臺,陶瓷、雕刻等都極喜愛從中吸收藝術營養,激發自己的藝術聯想。
『大石齋』和『老藥』
唐雲繪畫取材廣泛,經常畫不少前輩和同輩畫家的題材,如向日葵、郁金香,山麻雀等等。
唐雲將自己的畫室取名為『大石齋』,有時作畫也自暑『大石居土」。那是因為抗戰年代,他曾舉家自杭州遷居富陽岳家,以教書為生住在大石山,所以用此齋名表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他曾有詩志其事『亂點墨漓江上澍、輕描浚寫水中山。富春南岸三年住,積想無端筆下頑。』
另一些瞭解唐雲的人說、唐雲把其畫室名為『大石齋」,是由于他最推崇前輩畫家八大山人和石濤,大石是取兩人名字中各一個字合成。唐雲對此不置可否。他學畫,既崇八大,又喜石濤,同時取華岳(新羅山人)的俊逸清新,兼愛金冬心的拙趣。 『大石齋』的雅號正足以說明他畫風的淵源。
唐雲有時署名、另用『老藥」、 『藥箱』,并刻印章行世。有人說,他的寓意是 早些年常生病,取「藥罐頭』之意。唐雲笑笑說 『也不盎然,我所畫的花草,有許多都是藥,像荷、菊、梅、竹,蘆根、萬年青、石榴、枇杷 …我希望自己的盡如這些花草 樣也能綸人一點「療效」或滋養。身體疲乏了,讀了畫穫得一點裨益,哪怕是點點作用,讓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些 積極些。造就是我取「老藥」、「藥翁」的寓意。如果我的畫產生別的什麼不好的社會效果,那決不是我的本意,也不是我的心願。我有許多朋友是和尚,特別像若瓢這樣的親近的朋友,幾十年的交往,我不能不妥一點他們的影響,但我的作品是人世的,不作超然塵世的描繪,但很難說早些年的作品役有一點超脫的意趣。我崇尚八大、石濤,他們也是和尚。特別是八大,他因有亡國之痛,不少作品意境冷寂,含意隐晦,我早年也不能不受到他們的濡染。我取「老藥」、「藥翁」之意,實也有自警自勉之意。唐雲這樣樸素,清澈的藝術見解和願望,是多么高尚啊!
放翁詩意畫中尋
建過後,唐雲參加了華東美術家協會的工作,擔任展覽部主任職務。這個職務使他接觸到更多的古今名畫、接觸到很多的畫家 為他的創作帶來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他一方面博覽古今中外名晝和精讀藝術論著,一方面有機會外出交流經驗,游歷名川大山,下工廠、到農村。思想的提高,藝術睹賞、鑒別能力的增强,使他的藝術實踐大大前進了一步。
前些年,他畫過《放翁詩意冊》冊頁十餘幀。其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漁艇往來春浪碧,人家高下夕陽紅,雲掃時帶雨敷點,木落又添山一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睹花明又一村等,真是詩盡交融,別出匠意!畫家不是重復詩人的詩句僅作圖解,而是因詩立意,另創一個視覺形象的藝術新天地,描繪了既不同于詩又不游離于詩外的特定的意境,十分耐人尋味。看了唐雲這些作品,看得出若不是畫家早年生活在風景勝畫的杭州,若不是畫家封陸游(放翁)的詩有特殊的體會,這些畫是晝不出來的。
我最喜霍唐雲的兩個山水長卷:一卷是為竹刻家徐孝穆繪的,另一卷是為畫家郁文華作的。後一個長卷,展卷即感到一股秀潤之氣撲人而來,畫的是江南的層譬疊蟑,筆墨瀟灑淋漓,格調明快,設色清麗,氣勢道勁著莽,出奇制勝。遠近樹木靜謐恬適,村舍、小人生勤得體。書法家郭炤虞盟它是:家樹屋米家山,說,藥翁此卷與馬遠雪圖卷頓相似;書法家顱廷龍謊自己:讀豪日,欽挹孺襟』,畫家陸儼少評它:合石濤石溪雨家筆意;書畫家來楚生也盛替此卷為『藥翁墨妙』。總之,這幅長卷佈局的謹密,用筆的精致,所表現的景色之秀美、意境之深遠,真可以說是『神来之筆』!
唐雲的山水畫、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還有一例。海外出版的一本叫《迎春夜話》的散文集中,作者周穎南介紹唐雲的《江上帆影》一幅畫時寫道 『唐雲先生大瞻地把畫幅裁成兩段,上面題詩,下邊寫畫。一葉扁舟在雨岸楊柳間橫渡,他連用非常精辣的筆墨,他把主題和背景襯托得十分調和,引人人勝。他在晝上題了這樣的詩句:詩囊琴制恣閑游,揚子江浮一葉舟。兩岸風光楊柳绿好風吹送到瓜洲。詩情畫意,配合得天衣無縫…真是神來之筆。唐雲的畫,我看得很多,像這樣好的,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又說『唐雲先生那幅,我曾經在客廳裹懸掛了十多年。朝夕相對,意味無窮。』
唐雲的大寫意山水畫,一般部是縱健全局,潑墨肆放,綫條生動,景深意遠的,使人感到如讀東坡、稼軒詩詞、波瀾壯闊,氣勢千鈞。
荷花·竹·松樹·向日葵
近年創作,唐雲多偏于花鳥畫。他有過『唐荷花』的美名,荷花確是他常畫的題材。我們看到其中一幅在友人家即興抒寫,送給京劇名丑艾世菊的。有人看見愛不釋手,即向艾老索借,再後又有人轉借觀賞。最後,這幅畫被雕在一個『唐畫迷』的房間裹。
這幅荷花,果然精品。畫的是一朵盛開的白荷花。花瓣呈三角形、四角形,菱形,很別致。荷花之上是一張鋪蓋半瓶的潑墨荷葉,濃淡摻半,微顥枯乾,筆觸道勁蒼老,與白花的嬌媚恰成觯明的封比。花葉旁邊水氣盈盈,一片水草、蘆花、還有荷葉、花蕾,極有生氣。 一般說,許多畫家總是把荷花畫得高潔完美、孤芳自賞,出淤泥而不染。唐雲部把蘆草的挺拔,水藻的生氣和荷葉的聖潔、英俊,組織在一起,交相映襯,溶為一體,連荷花周圍孕育它、滋養它的環境和往往被人忽略的小草、小葉也賦予筆墨,加以贊譽。
唐雲的竹子畫得空靈生動,婀娜綽約,清麗中散發着生氣,有一股濃郁的泥土氣息,給人以一種高潆感。有人問唐雲為什廢喜歡畫竹,唐雲說,竹和人們的生活太親近了,人們的食、住、行都離不開竹,就連晝案上的紙、筆也部是竹料製成的。他還說,過去我認為竹子是高潔的,不屈不撓和虛懷着谷的,現在我認為竹子更可貴的是它無求于人而能有利于人。試想如果设有竹子,人們的生活不就顯得貧乏得多、單調得多嗎?竹子是一種封人類極有貢獻的植物,再加上它的質地的純粹,外形的秀美,難道不值得我們很好描繪它,歌頌它嗎!竹子作為國畫獨立的題材,已有千年的歷史,足見歷代畫家對竹子的喜愛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前人對竹的描繪,唐雲認為很有借鑒的價值。他特別欽佩元代李衍、柯九思,趟孟蠟,昊鎮諸家興浦代金冬心畫的竹子。他們以飽滿的感情輿簡練的筆墨,抒寫竹子的內在氣質和品格,所以能氣韵生動、自然。俗話說:蘭畫半世,竹書一生,愈是常見常畫的題材愈難畫好,要超過前輩名家的成就,也就更不容易。人們要求現在的畫家能胸育成竹,能表達我們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而且能各具面目。筆墨就是感情。正如自居易說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筆墨就是思想。繪畫有深沉的思想舆感情乃能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唐雲說:我的作品能表達我的創作思想,能表達一分我就取得一分成績能裹連一分就取得一分成績,完全不能表達思想的作品,乃是失敗的作品。
在舊社會、唐雲畫過一長串的烏龜、嘲說汪偽政權,也畫過一大堆的不倒翁,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的官場黑幕,在『四人幫』橫行霸道的年月,有一次,他在友人家漫酌,微醉中戲筆畫了一幅《醉鷹圖》,畫的是一隻站在傾倒的空酒罈上的雄鷹。背景是一片空白。從這幅畫中,人們不難揣想出他對四人幫法西斯統治的深惡痛絕。要知道,在那烏雲漆漆的年月,若有人打「小報告」、這就是一幅黑畫,說不定還要坐班房。酒和翔于太空的鷹實際上毫無聯繫 把它們畫在一起,是畫家以鷹自扰,也以观同命運的友朋和人民大眾。畫家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喝光了還要踢到酒罈,憤慨之情溢于言表。逭時,讀書完全理解鷹和酒是可以晝在一起的。唐雲的遣幅晝没有公之于世,只藏在友人象中,這是封當時知識分子苦痛遭遇的人木三分的控訴。进值得一提的是:畫家在這幅畫中,把一向高飛速視的鷹,畫得既保持着它威嚴的外貌,而神態卸又有點微醉欲睡的模樣,令人發噱,充分顯示出畫家過人的繪畫表現能力。
四人幫粉碎後,唐雲畫了三棵高聾入雲的大松樹表示慶賀。以後又畫了一幅八朵向日葵的畫,表達八億人民的心願。在周鰱理病逝的悲痛日襄,唐雲畫了一幅白梅花,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些作品直抒胸臆,讓人一眼就能看出畫家執筆時的思想和感情。
以向日葵人畫,前人不見今人亦少。向日葵一向被人目為外形粗拙、色彩單詞,不堪人畫,但唐雲卸以高度的熱情畫葵花,濃墨重彩,侄有生命力。他畫的向日葵,筆墨豪強,大片葉子畫得厚重質樸,大朵花瓣畫的明麗,清新,像刚被雨水衙洗遏一樣,十分醒目可愛。他劊作時,往往大落筆,細收拾,不受描繪對象枝第上的豹束,筆簡意賅、章法獨連。唐雲畫向日葵是可喜的劊新,美街界封之有限高的評價。
『家有敝帚 ,享之千金』
俗話說:畫如其人。這裡我們隼備就自己所瞭解的唐雲的性格、為人、生活等等作些零碎的記述。
唐雲出生于中產家庭。及至長成,家道中落,生活的擔子壓在這個大家庭的長子身上。在解放前的近二十年時間裹,家庭經濟情現部是比較拮据的,但唐雲并不因此氣餒,而是以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氯實和逮量泰然慮之,在創作上則是鍥而不舍、着意鑽研。他的性格恰像他年輕時代的名字“俠塵”一樣,開朗,豪爽、瀟灑,仗義疏財,廣結交游,毫不沾染舊社會的劣習。生活上自奉儉樸,衣著更不講究,除了飲酒、抽姻之外,就是嗜字畫成癖,嗜紫砂茶壺,硯臺成癖。遇有好直、好壺、好硯,往往不惜重金購買,以作觀摩玩賞。若遇朋友急難,輒義無反顧,捨身相助,遇有不平,亦不畏懂勢,不計個人得失,與唐雲相交,每每可以聽到許許多多這類動人的小故事,很能給人以啟發。
有一位頗有成就的畫家朋友, 一時手頭短缺,致生活發生困難。唐雲得知後,裝作不知情跑到他家襄,說是想求他畫一張扇面。畫家信以為真,畫就,唐雲連聲叫絕,即付二百元潤筆携畫而去,使那位畫家瞠然莫名。這是唐雲焉照顧朋友面子,故意找出『理由』來加以幫助。這樣,既救了他人急難,又不露什麼痕迹, 一時傳為畫壇佳話。解放初期有一位朋友失業,決定去香港謀生。朋友求助于唐雲,他即畫了一大批畫讓他帶去。友人到香港即以賣畫起家。幾十年後,那朋友已經故去,但其家人仍念念不忘,至今還把他當作救命菩薩。唐雲前些年,周濟朋友是在家庭負擔仍然很重、束緊自己褲腰帶的情况下做的。正因如此,所以更令人欽敬。
一九五八年,上海中國畫院組織畫家下工廠、下農村深入生活、輔導創作。唐雲收了幾位工農學生。有趣的是,唐雲見學生們經濟不寬裕,便主動供給紙筆、顏料、畫具,使他們安心學畫。這些學生。有的現在已經頗有成就。有位唐雲的老朋友告訴我們這樣一件事:有一回,唐雲去南翔鎮作畫,當地學校有一位美術教員聞訊趕來,表示十分敬仰,唐雲當即加以細心指點。後來那位老師又跑到唐雲家裏討教。唐雲就把自己的畫給他觀摩,并當場揮毫示範,邊畫邊講解,不厭其煩。最俊,唐雲把當場畫好的晝送給他,到落上款時才請教對方姓名。那位老師仍不滿足,唐雲即將新筆一支見贈。那位老師仍有所求,旁人看了有點氣憤不平,插了一句話: 『可惜唐先生不能把他的手斬給你!』唐雲待人,其厚道如此。
在十年浩劫中,唐雲也像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一樣備受磨難。他被關在陰暗狹小的隔離室裏,無紙無墨,但他仍在火柴盒子上作晝,用木頭疙瘩做烟斗,念念不忘他一生從事的藝術創作。
唐雲獲得『解放』以後,到他家訪問的人更多了。求畫者、學晝者……遇到星期天,小小的畫室被擠得滿滿的,遲來的只好站在一級級的樓梯上,等侯見面。這種現象, 一度也被『四人幫』爪牙稱之焉『復辟回潮』。那一時期,唐雲的大部分作品是贈送給求畫者的。在知己的朋友中,他們確也收藏了不少藝術的精品,彌足珍貴,遇有
畫展或畫册出版,人們向珍藏者索借,而畫家本人是從來不留存自己的作品的。
唐雲有一方『壓角章』,印文曰敝帚。人們見他在許多新作上用,問他用意。答: 『破掃把!』又問:『敝帚自珍嗎?』答: 『曹操兒子曹丕的《典論·論文》衷引的「里語」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聽唐雲這麼一說,問話的人聽出一點話因來了。記得前幾年,畫家來楚生逝世後,唐雲在他畫的手卷上題過一首詩:「畫筆對君難出手,酒兵輸我破重園。侵尋四十年前事,爛醉西泠送江歸。展圖重瞻墨猶新,老筆紛披越有神。不覺楚生竟死去,騰騰活氣有餘春。』
詩中對同輩畫家來楚生推崇備至,而自謙只比他豪飲,而畫畫却『對君難出手』。這正是唐雲對『敝帚』最好的注解。十年浩劫後,畫家對自己的創作要求更高了,落筆更加揮灑自如,銳意探索傳統,創新自强,畫的意境也愈見深厚道勁了。
唐雲作畫之勤奮,學習之專誠,深得人們敬仰。畫家葉露園與唐雲相交數十年,他用『勤學苦練』四個字概括唐雲藝術創作的經歷。葉老說,唐雲的一生也可以用這四個字來稱譽,直至現在他仍然能保持這種作風,實在可貴。
(一九八二年一月《朵雲》中國畫藝術叢集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