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海派画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
专家点评: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壶形如两只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欢壶”。壶盖为隆起之“虚截盖”。圈足与壶身和谐暗结(指相接处填泥而使之呈曲线相接)。壶把略显松弛,两端与壶体暗接,壶嘴短朴、略粗壮,也与壶体暗接,其中之妙在于减弱嘴、足、把之分量而统合于壶之全体,壶钮大小与壶体切合,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又与盖顶明接,点睛提神,统括全身。高明之举,世人难识也。
泥质砂粒隐现,润泽自然。作工老到,该细致处分毫不差如盖与口,能“偷工”时且抽手,不作鞋底绣花之事。因而极具工艺之味道。
壶肩铭文典型陈曼生行书字体,潇洒、儒雅。题意更为出彩,阳羡茶即宜兴茶;“合江”当为长江最上游与赤水之汇合处(四川境内)、意为最洁净之水;“坡仙”当为苏东坡无疑。手把此壶,倘使坡翁尚在,当何等欣喜!而句内一个“合”字点到壶形,何等切题。整句题款将这只紫砂壶提升到了极高的文化境界,并添注了灵魂。真不愧陈曼生有生花神笔。(高振宇)

图:合欢壶(紫) 原壶现收藏于唐云艺术馆

图:合欢壶拓片
铭文内容: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曼生铭
唐云先生的收藏故事:
刚到上海不久,唐云在酒会上无意间听说有一位叫阮性山的人要出让一把曼生壶。通过朋友的介绍,唐云见到了这把茶壶。那壶的颜色及造型已经使唐云喜不自胜,壶铭更像醇酿一样使他陶醉:“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当时生活还漂泊不定的唐云,多方筹借才凑足四两黄金,买下了这把合欢壶,为他的“八壶精舍”树立了根基。后来唐云才知道,这把壶原来是他的老朋友陈伏庐的,阮性山和陈伏庐也是好友。阮性山也是从陈伏庐手中购进的。
唐云作诗以记收到第一把壶的情怀:
图:1964年10月25日(重阳节)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会时合影。中排自右至左第六人为阮性山
图:前排自右至左依次为:刘希涛、姚华、陈伏庐兄弟、姚鋆(姚华之子) 后排自右至左依次为:孙伯恒、汤定之、邵章(倬厂)、周大烈(印昆)、林宰平、陈师曾

图:八壶精舍摹古曼生合欢壶(紫)
(摘自郑重《唐云传》)
(本网站所使用唐云先生图像及作品资料,皆经唐云先生家属授权使用,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