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壶精舍文化之旅2016走进台湾

首页 > 台湾国际茶文化产业展


      


      2016年9月2日,由杭州唐云艺术馆八壶精舍文创中心主办,西湖左岸文化机构、无我文化、三川工艺承办的“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文化之旅活动借2016台北国际茶文化产业展的舞台隆重开展。






活动现场盛况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承载的是两位杭州先贤因紫砂而起的一段跨越数百年光阴的因缘。清代,杭州“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以文人身份参与制壶,设计壶型、镌刻铭文,以诗书画印之功融于紫砂壶,开启了紫砂壶的文人壶时代。

曼生壶为世所稀,得之者视若珍宝。收藏曼生壶需要实力与眼界,更需要机缘。有人一生苦寻不得,却有人一生收藏了八把——他就是杭州籍海派绘画大家唐云先生。他一生藏壶、用壶,以“八壶精舍”的斋号为傲。唐云先生百年之后,家人遵其遗愿将八把曼生壶捐赠杭州市政府,市政府于西湖畔特辟唐云艺术馆,珍藏先生的作品与藏品。

曼生壶的创造者与收藏者,都是杭州人,再回归到杭州,不得不说是一段奇缘。说到缘分,此次文化之旅活动借2016台北国际茶文化产业展的平台举办,也是为了完成唐云先生与台湾的一段未竟之缘。在台湾的艺术界,有很多唐云先生的故交旧友。1993年,唐云先生受邀计划于台湾举办画展,遗憾的是,未能成行先生便因心脏病发而离世。今日,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团队携历时六年开发的摹古曼生壶及唐云先生艺术衍生品来到台湾,与台湾各界友人共享艺术之美,以此缅怀先生之风,圆先生台湾之梦。

此次活动得到了各地艺术界、茶界友人的大力支持。唐云先生公子唐逸览、浙派篆刻名家余正与台湾的艺术大师李奇茂、国际陶艺大师陈景亮、著名茶人冶堂主人何健等嘉宾共同出席活动,共话唐云先生往事,分享艺术生活之美。


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创办人刘钧深先生首先上台致欢迎词


刘钧深讲话摘要:“缘起紫砂情归西湖”活动走进台湾,主要是宣传唐老在收藏曼生壶的艺术、生活中把玩壶的情趣和曼生壶对我们整个中国文人紫砂壶的贡献。1993年下半年,唐老原本在台湾有个展览,但由于他心脏病突发,未能成行。今天,我们就带着唐老“八壶精舍”的摹古曼生壶和他作品的艺术衍生品走进台湾,让更多的台湾民众了解他,让更多的华人知道他,把文化传播下去。



唐云先生公子、大石传人、著名画家、唐云艺术馆名誉馆长唐逸览致辞


唐逸览讲话摘要:讲到缘起紫砂,刘钧深董事长讲到两个名人:一个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陈曼生。他是西泠八家之一,将金石书画艺术与当时宜兴的制壶匠人杨彭年的紫砂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曼生十八式。曼生壶流传到现在,几百年时间,作为实用的茶具,有的损耗了,有的留存在下来了,但是不多。民国时期,杭州收藏家收藏曼生壶是一种自豪。当时,又是一位杭州人——我的先父唐云先生,不但是个画家,也是一个收藏家,尤其对曼生壶情有独钟。他收藏的不止八把,有九把,其中一把在50年代的时候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在他的晚年,就用“八壶精舍”做他的斋名。后来这八把曼生壶,回归故地杭州,收藏在唐云艺术馆。现在你要玩曼生壶,这个资源很少。今天就要感谢八壶精舍文创中心的刘董事长,他花了6年的时间复制出八把曼生壶,贡献给两岸人民。艺术生活化,从陈曼生到我先父,今天能够传到台湾,对此要向他表示深切的谢意。

新北市艺术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誉称国宝级艺术大师的李奇茂教授在唐逸览先生及刘钧深先生的陪同下上台致辞


李奇茂讲话摘要:八把曼生壶,大家都知道是陈曼生、杨彭年共同创作出的很精致的茶壶。我三十年前拜望老友唐云先生,每一把壶都在手中看过,在座的人很少有这个机会。今天,这个壶能够在台北展览,等于给台北一个教育、一个示范。曼生壶在过去都是有钱有势的官员才可以欣赏到,今天不是的,今天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大家都可以看到。创办“八壶精舍文创中心”的刘董事长,我个人真想不到他有这么样的爱好,对我们两岸文化、对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开创一个先行,让大家有学习的机会。活动的主题是“缘起紫砂情归西湖”,今天难得的机会相聚,我们在这里欣赏先人的艺术作品与工艺品的茶壶,也配合我们台湾的名茶,大家来享受快乐的艺术生活化。同时感念先辈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遗产,我们好好的融合这件事很重要。



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院长、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 余正先生上台致辞


余正讲话摘要:今天我不揣浅陋来谈陶艺珍品曼生壶,主要说说三位杭州人。

第一位是两百十七年前诞生、活动在清道光嘉庆年间的陈曼生。他诗文根柢极深又率性自任,标致极高;书画意兴所至笔走龙蛇,意境远胜常人;引为篆刻,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巍然成为浙派中坚,名列西泠八家。他才艺高超又性情通达爽朗,名宿墨士、能工巧匠都愿和他交往。和宜兴制陶高手杨彭年,心手相应、无间合作制作的曼生壶,从形制、款识、选料、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中国陶艺史上一座高峰。

第二位是一百五年前出生的唐云。唐云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书画大家、文物鉴定家。他也生性通达爽快,虽历经世事磨难,但他洞明世的,创作、收藏、会友、烟斗、好酒伴其一生。我的师长辈都钦羡不已,说只有唐云活得最开心!他用几十年时间收集的八把曼生壶,就是他最珍爱的收藏。

第三位是五十年前出生的刘钧深,他也气概豪迈,才华过人,识见不凡,厚重执着。与他相交如对秋山,稳实、静。摹古复制曼生壶,是他中年一大文化心结。与夫人齐心协力,历时五年,投资千万。科学测绘,材料分析,定选陶泥,遴选技师,设定流程,监制检验,凡此不一而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费心费心,真是五年辛苦不寻常!

跨两百五十年,三位杭州英迈潇洒的人中龙凤:曼生制壶,唐云虔藏,钧深复制,写下了杭州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段奇缘,成为杭州文化艺术之园的一株灿烂花朵。



冶堂主人何健先生上台致辞


冶堂主人何健讲话摘要:曼生壶我看过的、我知道的,收过最多的——不管是量也好质也好,最好的就是在唐云老手上。我知道这八件壶要做复刻是非常非常困难的。第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泥料。2000年以后的宜兴的地土山因为地层的关系,已经封山了,把矿给封掉了。泥料的取得是困难的。第二个有了泥料以后,杨彭年制壶的方式是很大刀阔斧的,很有张力的。现在要在宜兴找这样的工手是很困难的。还有一个很困难的,就是篆刻。我们知道清中期中国尤其西泠八大家篆刻是多么厉害的。现在要恢复这个刻印是很困难的。可是,如果不复刻这八件壶的话,我有这个幸运可以看过这八件东西,以后还有多少人能够看到?我们知道宜兴壶是文化文物生活里的不管是书画文化,艺术文化,器物文化,都是融入到生活里面的。那你既然连看都不容易,那你怎么能够搬到生活里面去?所以这个复刻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很艰巨、很困难,可是刘先生他居然做到了。在我们见面的两年之后,他把他的作品拿来给我看,让我惊讶不已。各位现在可以看到的是这八件壶经过使用,一段短期的使用、大概一两个月的使用跟未使用的状态,我们可以知道他的泥质是用的多么的好……从我的角度可以看到刘钧深的用心,他在恢复这传统的壶艺文化上面所尽的心力。



国际陶艺大师、台湾当代陶艺家陈景亮先生上台致辞 


陈景亮讲话摘要:宜兴的壶誉,可以说是全世界的瑰宝。在30年前,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研究学者谢蔚华,他曾经发布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叫做曼生十八式,那个时代我们每一个玩壶的人,都知道杨彭年、陈曼生这个关联。但是当曼生十八式的图形被研究发展公布出来之后,我们又多了很多很棒的故事背景。我们这里好多做壶的陶艺家,做壶可以胡说八道的乱做一通。但是,如果你要仿制一把壶或者临摹一把壶那个难度就不一样了。我身为一个陶艺家,知道把一个壶呈现的艰辛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统合。我们没有办法请原壶漂洋过海来这里,今天可以看到一把模拟曼生壶,我们有了这些壶,抚古而思今,抚摸这把壶,揣摩那个时候器物的文化。将来我们玩壶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复制品,得到很棒的欣赏体验,也可以把古老的生活方式都在你的手上把玩,欣赏过程中享受你的茶艺生活。


台湾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社员黄尝铭先生上台致辞


黄尝铭讲话摘要:摹古曼生壶是三个杭州人把它搞出来的。首先陈曼生是杭州人,他是西泠八家之一,也是浙派篆刻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在溧阳做官然后做了这个曼生壶。第二个杭州人是艺术家唐云,他爱壶,收藏了这八把曼生壶。第三个爱壶更痴的人,就是我们的刘总,他做了摹古曼生壶这件事。所以说摹古曼生壶是透过了这三个杭州人来一起把它完成的。但是我要说的更难也就是杭州人来做的这件事,也就是壶底上刻字印章,陈曼生为了盖在壶上所刻的印章,要做这个摹古壶当然也要去复刻这几个印章,那这几个印章呢也就是由余正老师复刻而成的,所以又多了一个杭州人出来。曼生壶把这个书画印的艺术,借着这个壶带到了生活里面,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今天摹古曼生壶从杭州带到台湾来,也不只是把曼生壶的原型展示出来,更把曼生壶的精神带到了台湾来。


专栏作家、诗人、艺术家吴德亮先生上台致辞


吴德亮讲话摘要:我曾经深度采访了刘董刘钧深先生,对他的精神真的非常的敬佩。谈到这个壶,我最感动的是唐云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此壶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唯有常用,才能变为身内之物。这一句真的太精彩了。刘钧深也已经被深深的感染到了,毅然的要把这些壶来复刻出来,就是希望大家能拿来用。宜兴壶虽然有700多年的历史,可是真在使用宜兴壶的时候都是把它当做一个器具。陈曼生是一个文人,并不是一个制壶的工匠,他开始设计壶型,并且把诗书画印这四个东西,注入在这个壶上面,中国的宜兴紫砂从此跳脱了从工艺制作的层次提升到了艺术的层次,这非常了不起。这可以说是千古第一人。他曾经把溧阳县的风景注入在这个壶上面,可以说他不但是文人壶的开创者而且是一个文创的先驱。


中华文创学会会长王秀杞先生上台致辞


王秀杞讲话摘要我看到这些八壶精舍所带来的壶,大开眼界。这些壶这么的精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都叹为观止。我只有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精彩。除了精彩还是精彩。大家有幸在这里看到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带来这么美丽的壶,我们知道收藏要有5大要素,第一个要素要遇得到,刘董事长让我们有这个机会,在台湾就可以看到八把这么精彩的壶。第二点,我们要看得懂,我们刚才主持人给我们一一介绍了,我们看懂了。第三个要能够收藏的起,第一组壶就率先被台湾藏家收藏,非常了不起。第四个要藏的住,这个东西你要能藏在我们家里。第五个就是要卖得出,你看,如果是我们八壶精舍美术馆出来这八把壶,不是你要去收藏,而是你要卖的出来,能抢得到就很好了。所以,在座我们今天大家呢都非常的有福气,大家福气满满。



台湾陶艺学会副理事长、陶艺家林义杰先生上台致辞


林义杰讲话摘要: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再这个盛大的场合,有这个机会代表台湾陶艺协会来欢迎刘钧深先生所带领的杭州的文人来台湾发表八壶精舍推出来的摹古曼生壶。刘先生花了6年的时间,把这个曼生壶非常用心的做。刘先生已经是杭州很成功的丝绸企业家,但是他还是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做文化事业的传播,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因为他从涓涓滴滴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一直来和台湾的陶艺家和壶艺的研究,我们一直觉得每一个的细节方面都是非常专业的。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刘先生从一个外行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对曼生壶钻研非常深的文化事业者。我早期在做壶的时候,曼生十八式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很重要的范本,非常想看到真迹。后来我去到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刘先生用这种复刻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一览八把曼生壶的真面目。其实我相信,还有非常多的收藏茶壶的朋友,也非常感谢刘先生让大家有机会一睹曼生壶的庐山真面目。



台湾前立法委员廖大林先生致辞


廖大林讲话摘要:今天的八壶精舍的主人,他们到现在所做的事业。每样都很成功,很认真,精益求精,追根究底的去发现问题,去改革,去求进步,去往前走,他们这种精神我很佩服,今天有这种场合,大家会把茶、文创两岸一起推动。现在由刘董事长的八壶精舍,来推动这一种茶文化。我绝对有信心,他们会做的很成功,很顺利。绽放异彩,一定精彩。

唐云先生当年的书童郑伟先生致辞


郑伟讲话摘要:我16岁就在老先生身边了,那时候也不懂这些茶壶。刚刚大陆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台湾朋友来看老师,送了很多茶叶。老师说拿壶出来泡,告诉我这个是曼生壶。那时候我小,不懂,就拿来泡。老师说要小心,这个很珍贵的,这一般人不给碰的。我和老先生在一起去了好多地方,周游看风光,累了就喝茶。老师读给我听壶上面的诗句,然后告诉我曾经陈曼生老先生在嘉道时期去玩这个壶,为什么玩这个壶?一是为了享受生活,壶是用来享受,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看的。老师在看这个壶的时候,想很多东西。包括他在画画的时候他在看这个壶,喝这个茶水,就在想下面一张画应该怎么画,然后我就帮他磨墨、拿纸。

我没想到这个曼生壶摹古做出来,因为我觉得这个是难度很大的。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要经过很长的时段。还有做这个壶是要有悟性,不是说你钱投多少可以做出来。感谢刘总把这个壶能够摹古出来让大家享受,最后我想讲一下这两天一个感受。人生随处得快乐,哪里得到这个快乐呢?唯有茶壶中求之啊。


本次台湾文化之旅,唐云先生当年的书童郑伟先生将精心保存多年的唐云先生手绘漆盘赠予了八壶精舍文创中心创办人刘钧深先生,以此表达对刘钧深先生研制摹古曼生壶、宣传唐云先生文化艺术的肯定。


现场赠送留念


现场八把摹古曼生壶组成八组茶席,嘉宾们围坐赏壶、品茗,体味由曼生壶承载的从陈曼生到唐云先生一脉传承的文化及生活意趣。




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