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砂壶 承传曼生
背景介绍
童衍方:
1946年生,浙江海宁人。号晏方,别署宝璧斋、爱竹庐。师从来楚生。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社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
《潜心砂壶 承传曼生》
刘钧深摹大石斋藏曼生壶有感
文/童衍方
当代国画大师、著名金石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在其众多收藏珍品中以八把曼生壶独步紫砂艺界并享誉天下。
唐云先生书画作品贵能穷古人之迹、通古人之法、万象罗胸、一心独造。书法呈现出骨秀神清、纵横如意的韵味,如玉洁金粹,均不袭前人面目而自辟畦迳。花鸟画出华新罗而融明清诸家笔意于一炉,已成大石斋法,用笔潇洒,设色秀妍,形神兼备,姿致如生。山水取石涛僧一瓢而以造化为宗,苍劲秀润,意境深邃,揽天地奇境于胸中,吐浩瀚烟云于笔底。正是唐云先生艺术修为的深邃而见其于收藏的独特视野,亦是源于大石斋藏品中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则进一步滋养了唐云先生的艺术创作,此间的相辅相承为当今艺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与思考。同时在唐云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收藏鉴赏过程中,先贤艺术实践多元化现象一定引发唐云先生的关注,清陈曼生书画篆刻之外倾情于紫砂,独创书法铭辞于砂壶而拉开了文人书画与紫砂艺术结合的历史帷幕,加上唐云先生钱塘人爱茶的天性,紫砂壶乃至曼生壶的收藏自然是唐云先生的重要选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即与顾景舟、朱可心、蒋彦亭、王寅春等制壶高手探讨壶艺,八十年代更醉心于紫砂创作,或构思设计、或作画撰铭,将书画艺术极为妥帖地表现在各种形态的砂壶上,经沈觉初等巧夺天工的刻制,可谓继曼生壶后文人书画与砂壶的完美结合,也是唐云先生收藏鉴赏曼生壶后的必然趋向。
唐云先生所藏八把曼生壶分别为:
1、《井栏壶》铭文曰:「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2、《匏瓜壶》铭文曰:「饮之吉,匏瓜无匹。」
3、《合欢壶》铭文曰:「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4、《合欢壶》铭文曰:「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5、《扁壶》铭文曰:「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6、《石瓢壶》铭文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7、《笠荫壶》铭文曰:「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8、《石瓢提梁壶》铭文曰:「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考传世曼生壶图式并相关史料知,这八把曼生壶当是曼生壶的代表经典作品。
今余正社兄来函介绍杭州刘钧深先生嗜茶、癖壶,更以传承曼生壶艺为使命而成立「八壶精舍文创中心」,集聚杭州金石书画名家与宜兴制壶高手共同探索摹古高仿唐云先生所藏八把曼生壶之事并嘱余为之小文。刘钧深先生带领团队首先以学习认识曼生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为切入口,并将其贯穿在以后所有的摹古工艺之中。继而考量每把曼生壶具体的泥料特征并寻求类似的泥料进行个性化配比,多次科学实验与炼泥经验综合的努力,使得制壶泥料烧成试样几乎接近曼生壶原作,为还原摹古曼生壶奠定了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紧接着的手工打样、钤印、刻铭、烧制等无不以古人秉执的工匠精神为之,其中甘苦非常人可以猜测。
唐云先生一生藏壶、鉴壶乃至亲身参与制壶及书画其壶,其意义不在于具体的壶艺之中,而是体现出唐云先生作为当代艺术大师传承民族文脉的历史使命感。今天刘钧深先生摹古曼生壶同样是对民族文化艺术薪火相传的奋力实践,「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链接了杭州清朝至今的陈曼生、唐云、刘钧深三人,也昭示着今天社会文艺繁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