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轻短褐 其中有物 倾之活活

首页 >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 评文



勿轻短褐 其中有物 倾之活活

/吕嘉靖

中华民国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苗栗亚太创意技术学院陶瓷创意设计系主任

    

约莫于两三年前,台北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展出一批宜兴的紫砂壶。展览中一把以各色泥料交迭而成的小壶,吸引我的目光。展牌标示着「香蘅款曼生铭百衲壶」壶深娟秀的提铭「勿轻短褐 其中有物 倾之活活 曼生铭」令我驻足。名与实俱的题款,让我玩味再三。小小的砂壶展现无比巨大的气势,不禁令我赞叹紫砂壶之美与曼生壶之秀。

中国宜兴的紫砂陶是世界陶瓷艺术门类中的一朵奇葩,经过茶、陶文化交融,积淀了既厚且重的民族文化。这门独特的工艺艺术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发展完善,至今仍散发迷人的光环。

但就以历史观点,真正流传的紫砂传世器物来看,明代的中晚期宜兴方开启紫砂茶器的制作。这和当时饮茶方式的变更有非常密切的连结。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久远,在公元前11世纪中就已见诸文字。《诗经》中有「周原瞴膴,堇茶如饴」,详细描述出茶色舆味「如甘如荠」。而著名的茶道理论家「陆羽」则生于唐朝「天下益知饮茶」的时代,为茶舆器做过许多注解,并于公元780年写下《茶经》这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具有悠久发展背景的茶不但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透过品茶的一些礼仪,具体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甚至将茶道艺术提升至等同宗教的高度。而茶具与时俱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饮茶经过煎茶、抹茶、淹茶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唐代的煎茶进入到宋代的点茶用具的机能自然各异其趣。而「宜兴壶」成为茶具的首选也肇因于泡茶方式的演变。

明朝洪武年罢贡团茶,散茶淹泡的方式主宰了中国饮茶的方法,迄今仍为主流。更精确的说法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改变了饮茶的习惯。在明代画家王门(1493-1576)的《煮茶图》中,绘有竹炉、提梁壶、火夹、水缸、茶罐等多种茶器,忠实地记录当时饮茶方法与文化。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青花与白瓷,江苏宜兴的紫砂制作的茶具走上历史的舞台。这两个体系所生产的茶具,无论是色泽、品种,或者是样式都获得极大的发展舆达到精巧的极致。“景瓷宜陶”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成为饮茶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历史把机会给了宜兴,这个江南古镇以地灵人杰的态势。获得人文荟萃舆丝、盐商贾经济养分的挹注,此为其一。其二是蜿蜒而来的长江,流经大半神州。历经数亿万年的搬移堆积,良质的黏土就静静的沉积等待。不知历经多少世代,多少次的桑田沧海,孕育出良质的资材。所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正是这种得天地之精英的矿土一种赞赏。然则能工巧匠和壶艺大师涌现,才是宜兴壶艺的精髓所在。这种历代裁人相互辉映,史不绝书。然而文人的介入,才是宜兴壶历久不衰,进入文化主流的重要成因。而嘉庆年间,在宜兴附近溧阳县任知县的陈曼生,视为代表性的人物。陈曼生,名鸿寿,号曼生,为清代中叶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制陶家。旋因结识了同期紫砂名家杨彭年舆杨凤年兄妹后,给予制壶技艺鼓励和支持。加上自己酷嗜砂器,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因为他的介入舆倡导,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创作带入另一境界。

曼生款紫砂壶由陈曼生设计,杨氏兄妹制作成型,再由陈曼生及其诸友铭刻题款。创造出「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美好模式。这种创制新样,造型简洁、加上文字装饰的壶形在当时有如一股清流,凸显出宜兴壶的文化属性,一如当前的文创模式。如此稀世之珍在当时本属稀有,能够流传更是珍贵。「八壶精舍」珍藏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包含创作者与藏家的宿世之缘,也连结了百年悠悠时光。正所谓「缘起紫砂,情归西湖」,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我有缘结识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刘钧深先生得以一窥宝物之美,并抒己见。不敢再既有的论述上多所赘言,谨向先人至上无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