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八壶精舍之曼生八壶

首页 > 缘起紫砂 情归西湖 评文

文/黄尝铭

记八壶精舍之曼生八壶

       陈鸿寿,号曼生,杭州人,为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重要艺术人物,为西泠八家之一,于诗书画印样样擅长,各具独到之处,尤以篆刻更为精绝,刀法劲挺泼辣,印文点画生动,突出神态,使浙派篆刻艺术面目为之一新。除了诗书画印的一生外,陈鸿寿也曾作官徒政,四十四岁时到任溧阳知县,也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曼生壶」。
       陈鸿寿酷嗜砂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更赋诗题铭,钤印篆刻,并结合宜兴杨彭年的制壶技艺,设计出多种造型简洁富装饰的壶形。从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将紫砂创作导入文学书画艺术的另一新视觉境界,后人即称此为「曼生壶」。
       名士名工,固有两美,虽诗文书画依壶而存,壶则因名士铭款而名,然壶随铭贵矣。壶铭之可贵,在于它有诗文意境,也具书法美学。以唐云旧藏的曼生八壶为例,件件表现出陈鸿寿文人书家的天趣舆风致。
       壶一:合欢壶紫泥,壶形如两只上下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欢。行书铭文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阳羡茶即宜兴茶,宜兴秦汉时称阳羡;合江水当指长江上游与赤水之汇处,极洁净甘美之水;此时此境,当羡如东坡先生饮茶之情,皆大欢喜矣。  
       壶二:合欢壶朱泥,行书铭文日:「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曼生铭。」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龙井新茶,向以谷雨前为贵,今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又宋苏轼《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之一:「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故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羽下王字即凰字,鸾凰应指凤凰,一雄一雌,常喻贤良俊美之人;得雌者昌,茶饼若有雄雌,当以雌者柔顺为上,抑或能得侍茶者温柔如女者为上?好茶配佳人也!
       壶三:扁壶,壶形扁圆,行书铭文曰:「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作扁壶名。」砭石者治疗之意,以铭状壶,借音解渴,切壶艺也切茶意。
       壶四:瓢壶,形体简练,稳重如山。传说陈鸿寿曾得一石瓢于乞者,典雅古朴,甚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款,遂仿其形而制瓢壶。此壶行书铭文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詺。」铭如壶形,已为紫砂壶之传统经典款式。
       壶五:匏壶,造型如匏,简练蕴雅,壶冲如意,也是紫砂壶之传统经典款之一。行书铭文曰:「饮之吉,匏瓜无匹。曼生铭。」言饮茶之吉和,莫若此匏瓜壶也。
       壶六:提梁壶,在瓢壶基体上附加弧形提梁,更突显造型轮廓之美。行书铭文曰:「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相传白石为神仙食品,煮白石以喻修士之生活,在此或指煮着好茶,泛飘着绿色泡沫,藉此石瓢提梁壶邀君共尝,深刻反映着文人雅士品茗的高雅情操。
       壶七:笠荫壶,此壶造型应为曼生壶首创,壶体类瓢形,上置笠形,取意阴凉解渴之思维而发挥创造。行书铭文曰:「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曼生铭。」暍者中暑气,音噎。笠遮阴避暑气,茶甘美去渴意,避暑解渴,二意是不同也相同,会心不远矣。
       壶八:井栏壶,此壶原型有典故,壶依井栏造型而成,壶身环壁直竖,其容量较大,茶叶得舒展其中,也是紫砂壶之传统经典款之一。原井今仍存在,名「汲古泉」,原是史侯庙水井,通泉脉,终年不枯不溢,明海瑞曾饮茶寺内。隶书铭文曰:「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其意此壶像汲古井不深,持壶手握也不小,用此式壶来冲茶品饮是恰好不过的,永以为好!永以为好!

       陈曼生制壶,把普通生活器具变成了艺术珍品;唐云藏壶,在使用中把艺术品带回到日常生活。「八壶精舍」文创中心为延续起从曼生到唐云一脉相传的生活意趣,开始了摹古曼生壶探索之路。摹古曼生壶,是原型实体的复刻,更是曼生壶的精神延续。除了严谨的寻土、练土、模仿造壶到烧成复制外,更着重于壶铭文的复制雕刻及壶体上曼生钤盖用印的模仿复刻,因为有了这些文字的真实传达,才能还原曼生壶的生命力,让曼生壶的灵魂回到有温度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