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化迟 | 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首页 > 2019“相约西湖”系列活动

「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2019年9月29日,“2019相约西湖文化系列活动”在唐云艺术馆成功举办。众多艺术界、文化界嘉宾齐聚西子湖畔,共同分享西湖人文记忆,回顾新时代西湖风貌变迁,重述相约西湖历程。值唐云艺术馆建馆20周年,“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集唐云先生藏品与作品于一室,显示出唐云先生艺术深厚鉴定功力、艺术风格的取法与独创之处。在当天下午举办的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学者、艺术家、收藏家齐聚,在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的主持下,对唐云先生的艺术成就、生平轶事与人格魅力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讨现场录音将整理成文,分享给喜爱唐云先生艺术的众多读者。

        本文收录的是国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北京和平艺苑的掌门人,现任北京竹箫斋书画院院长、山东烟台许麟庐艺术馆名誉馆长许化迟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开场发言。


许化迟谈唐云

 (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今天在座的几位都是艺术院老师、各个书画社掌门人,我其实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位置上讲。但是二哥(唐逸览)让我讲,那我就讲两句。我从小就是在这个圈子里长大的,有得天独厚的氛围。我们家叫竹萧斋,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牌匾。我们家有一个竹萧,是章太炎的亲表弟章劲宇先生所赠,他也是杭州人。在这个竹萧斋里发生过很多故事。首先,我从小就接触很多现代的而且都是顶天立地的大画家,可是在我小的时候并没有认为他们有多了不起。当时这些大画家傅抱石先生、李可染先生,包括杭州、上海的这些的大画家比如说唐云先生、谢稚柳先生、陆俨少先生,都是我们家的常客。那时候不像咱们现在动不动就坐飞机,那时候坐飞机好像是个了不起的事情,大画家坐个硬卧已经是奢侈了。他们一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先来到我家,当时就说上柴大官人家去——这个柴大官人就是我父亲。西北的画家,比如西安的石鲁先生、何海霞先生、赵望云先生,一下火车第一站就到我家。当时我父亲是荣宝斋的第一任总经理,再早是和平画店的老板。当时这些画家基本上吃住都找我父亲,因为画家当时都很拮据,不像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当时包括咱们杭州最大的画家潘天寿先生到我家去,也是很清贫。唐云先生到我家去,跟我父亲是格外的好,他们俩有共同的爱好:喝酒、喝茶、搞收藏。我不会讲学术和书本上的东西,我今天就讲一些真实的事情。我们家那时候房子比较多,有那么十几间,唐伯伯来了——不止是唐伯伯,还有像亚明、宋文治、广州的关山月他们来,都是住我家里。那时候不像现在,招待这么好,又住在宾馆里。以前的画家都没有这个条件,画家住两块钱一晚上的招待所已经是奢侈了,高兴的不得了。四菜一汤,那得白送好几张画了。我父亲一共有两个画案:大客厅里有一个,书房里有一个。唐伯伯到这儿,就跟我爸爸吃饭、喝酒、画画儿。唐伯伯的八壶精舍,他收这八把壶可不容易。唐伯伯不但收藏古代的艺术品,比如大家看到伊秉绶、金冬心、新罗都是他偏爱的。其实唐伯伯也爱瓷器。我记得一件小事儿,他在我家画完画,说:“九儿啊,你拿着,明天要送到博古斋去”。他画了2张还是3张,让我骑着自行车去送,我就送过去了。唐伯伯说:“他要是给你钱你可别拿。”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把画儿送到博古斋去不拿钱呢?后来我送给博古斋,钱就没拿。唐伯伯说:“你过两天陪我去。”后来我就陪唐伯伯去,去了人家知道还欠他的稿费呢,他就从店里拿了一个小花瓶。二哥,是吧?(唐逸览老师说:对),一说这小花瓶,二哥就知道。这小花瓶是乾隆还是什么时候的,挺好,也就是拿了两张画的稿费换了个小花瓶。那时候我还没有深刻理解瓷器的贵重和重要性。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大艺术家的广泛的爱好——包括我爸在内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广泛的爱好,比如说爱喝酒、爱喝茶、爱收藏,这种各方面营养的滋润,才能成为一代大家。我经常说“营养”,树光靠水无法长大,要需要营养,营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说,也许唐伯伯这八把壶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也给他增加了艺术的营养。他有这八把壶,就“想入非非”了。这“想入非非”是什么呢?就是艺术的突破。比如刚才说到换来的乾隆小瓶子,也许他觉得这个东西比那个画的价值还好,因为画他可以再画,而这个小瓶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今天我们在展览会上看到的,不单单是唐老爷子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也看到他的伟大的收藏。刚才我跟八壶精舍的刘老师——也可以叫“庄主”说过,这个壶虽然不是他的,可是他干了一件大事(摹古曼生壶)。这件大事,其实也是传承着唐云先生的一种精神,也是八壶精神。这八把壶,海内外、全世界都不会再有。你说说,唐云先生的艺术成就有多大?在于,画外以外的艺术成就了不起。这也是艺术,大艺术!咱们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掌声)主持人:谢谢许先生,短时间的一个时间回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而且许先生讲的绘声绘色,我们同时情景进入,感谢!下面我们请上海的学者王琪森先生讲几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