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 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首页 > 2019“相约西湖”系列活动

「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2019年9月29日,“2019相约西湖文化系列活动”在唐云艺术馆成功举办。众多艺术界、文化界嘉宾齐聚西子湖畔,共同分享西湖人文记忆,回顾新时代西湖风貌变迁,重述相约西湖历程。值唐云艺术馆建馆20周年,“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集唐云先生藏品与作品于一室,显示出唐云先生艺术深厚鉴定功力、艺术风格的取法与独创之处。在当天下午举办的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学者、艺术家、收藏家齐聚,在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的主持下,对唐云先生的艺术成就、生平轶事与人格魅力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讨现场录音将整理成文,分享给喜爱唐云先生艺术的众多读者。       

        本文收录的是学者、作家,兰亭书会顾问、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棋森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开场发言。


王棋森谈唐云 

(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样一个相约西湖:唐云艺术收藏的研讨会,刚刚我在展览中看到了唐云先生收藏的新罗、八大、金冬心的一些精品,大饱眼福。特别是伊秉绶的隶书,写的相当的精彩。更使我震撼的是,在这个艺术馆我看到了八把曼生壶,在西湖边上这样一个个人的艺术馆,看到这样一个国宝级的、令人震撼的收藏品,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体现了它的传人所创造的艺术高度和收藏高度。我想,我们应该为唐云先生鼓掌,这是我看后相当强烈的感受。限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就讲两点,第一点,我想简单的谈谈唐云先生对近代中国画艺术的贡献。第二点,谈谈唐云先生在紫砂壶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和艺术上所受到的审美提升。大家知道,唐云先生有浓烈的乡情,因此在他的画上都盖上“杭人唐云”的章。他是1938年8.13之后逃难逃到上海的。他到上海之后就以强烈的家国情怀,跟邓散木、白蕉、若瓢搞了一个“杯水画展”,画展收入实际上一部分是用于救济。这体现了他抗战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后,他根据上海画坛的情况——他当时在画山水画,但是上海山水画高手云集,比如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是画山水的,还有张大千、贺天健,因此他对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市场需求转向了花鸟画。因为深厚的传统——从八大、新罗出来,又参以金冬心笔法,形成了他那种清新富有书卷气的画风,他随即成为上海四大花鸟名旦的头牌。唐云先生、江寒汀先生、陆抑飞、张大壮,唐云先生是上海四大花鸟名旦的头牌。可以说,他为30年代海派书画特别是海派花鸟画的崛起,做出了历史性、阶段性的贡献。解放后,他很快就融入了新社会,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做出贡献。他加入华东美术家协会;1956年,他为筹建中国画院而奔波。大家知道,1956年重建中国画院,后来碰到政治运动、反右等很多事情,直到1960年6月20号上海中国画院才正式成立,他出任业务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中心转移到北京以后,上海的海派书画有些落寞,杭州有新浙派人物画兴起,南京有新金陵山水画,在这种前提下,1961年,唐云先生主持策划了上海花鸟画展。他要求大家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要跟上时代,笔墨要跟随时代,反映新时代、新社会的气象。在他大力努力下,这批老画家重焕新生。1961年7月,上海花鸟画展在北京画院开幕。这个画展在全国影响很大,这说明唐云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家,而且是个优秀的外交家。当时北京的市委书记邓拓请他到家里,因为邓拓也是个收藏家,请他鉴定一些收藏的东西,比如说最著名的苏东坡的《竹石图》。当时唐云先生以他深厚的功力对邓拓的收藏做了精到的指点,邓拓先生很感谢,问唐云有什么要求?唐云先生就说上海中国画院在北京搞了一个画展,希望《人民日报》能够给予支持。邓拓先生原来是《人民日报》的总监,所以说市委书记一句话,《人民日报》登了整版,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唐云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画人民喜爱的花鸟画》,这篇文章的问世标志着新海派花鸟画的诞生。所以说在新中国绘画的舞台上,新金陵山水画、新浙派人物画、新海派花鸟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唐云先生无疑是个领军人物。可以说,唐云为海派50年代、60年代的崛起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他做出的历史贡献,有时候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文革当中,正因为他是新海派花鸟画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新国画界的老头子,遭到了批斗。粉碎四人帮之后,1979年唐云出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当时的正院长是老革命吕蒙,吕蒙同志因为不幸身体中风,不能在政治上行使院长的职责,因此由唐云先生代理院长。唐云作为代院长可以说担子很重,既要对老一代的画家进行安抚,比如说钱瘦铁先生、来楚生先生。有些老先生已经是过世了,他要到他家里安抚。我到他家里,看到他在为来楚生先生、白蕉先生没有画完的画在补款,他说:“他们家属生活比较困难,我能够帮忙就尽量帮忙。”由此我觉得唐云先生是有大艺术家和家国情怀的,他有深深的仁爱精神,可谓是“仁者爱人”。1979年他担任了这个画院院长之后,对中青年画家进行扶植,到1984年,他的接力棒交到了程十发先生的手上。可以这样说,唐云先生为新时期上海中国画院的崛起,也是做出了相当大的历史贡献,。从30年代的四大花旦的头牌到60年代新花鸟画的崛起,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出任上海画院的代理院长、上海画院的掌门人,应该说唐云先生为整个近代的海派书画殚精竭虑,牺牲了他很多个人创作的精神。他当时组织了一些老画家比如说朱屹瞻、王个簃,到全国各地写生,为中青年画家提供他们创作的舞台。拨乱反正之后,上海画院能够重新崛起,应该说唐云先生做了历史的铺垫。对唐云先生的研究,特别是对他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研究,远远没有到位。第二点,我想谈谈唐云先生的收藏。唐云先生是个大收藏家,而且他学识渊博,修养深厚。他不仅是书画大收藏家,我觉得他收藏最杰出也可以说最伟大的贡献是紫砂。我不是过分的夸奖,唐云先生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紫砂兴起的教父。为什么是中国紫砂重新崛起的教父?首先,他收藏了陈曼生的八把曼生壶。大家知道曼生壶是精品中的精品、名品中的名品,它树立了中国文人的最高典范、最高标杆。有这八把曼生壶做标杆,中国紫砂艺术的崛起,才有美术的参照和艺术创作的蓝本。同时,唐云还收藏了时大彬、陈鸣远、瞿子冶等许多的精品。而且,他为整个紫砂的崛起从创作形态、历史流派乃至壶式造型包括壶铭上,都提供了相当大的参照。上海一个老画家曾说,1963年唐云先生带着富华、江寒汀先生到宜兴紫砂一厂去探望顾景舟,当时顾景舟在紫砂厂,穿着汗衫,他前面台子上放着十几把紫砂壶,唐云先生一把一把拿起来对顾景舟先生讲:这把壶壶口或者太大,或者太小,这把壶的扳手要调整一下。就这样一把一把的指导。顾景舟是当代壶艺泰斗,也就是说这个壶艺泰斗在崛起的时候是唐云先生托了他一把。对唐云先生的这个艺术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唐云先生不仅托起了当代的壶艺泰斗,而且把当代的紫砂壶的价值托到了一个历史高点。大家知道,1948年,上海铁画轩的老板戴相明,带着唐云、吴湖帆、江寒汀到宜兴去,请当时的顾景舟做了五把石瓢。我听到唐云先生亲口告诉我的,当时做的时候,江寒汀先生提出来的:这个壶好像没有什么,比较难看。最后唐云先生画竹子,江寒汀也画,反面的字是吴湖帆先生题的。他们五个人共画了五把,除被戴相明拿去一把之外,其余四把壶作为近代的经典留下来。大约2008年,有唐云先生画竹的这把壶拍了380万。大家不要小看这380万,这是近代紫砂价格的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这之前,顾景舟的壶最多五六十万,包括蒋蓉的壶最多十多万。有这380万的打底,后来吴湖帆的一把壶拍到了2200多万。所以说,历史的贡献,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经济上的支撑在起作用。所以说,唐云先生为当代紫砂壶的崛起,不仅提供了八把曼生壶这样经典的样板,而且为当代紫砂壶、紫砂艺人提供了具体的指点。前些年我到宜兴去,包括碰到徐汉棠,徐秀棠、包括蒋蓉他们都念念不忘唐云先生。包括许四海先生,他激动地说:“我能成为壶艺家,都是唐云老师的一句话。”他当时是公交公司膳食科科长,他喜欢紫砂,而且都是蛮有名气的。唐云先生就跟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上海不缺你一个小科长,但是上海缺一个紫砂大师”,他说:“你到宜兴去做紫砂”,唐云说“紫砂是泥饭碗”,当时顾景舟的一把壶只卖15块。许四海有点担心:这个科长是铁饭碗,做紫砂是换了个泥饭碗。唐云先生跟他保证,经济上做他的保障。唐云先生还为许四海提供了很多样板,许四海后来成为“江南壶怪”,很感恩唐先生。当时,唐云先生把曼生壶一把借给许四海,他说:“你拿回家去,仔细地看”。唐云先生拿出来的时候,许四海有些手抖:“我都不敢,敲碎了我赔不起。”唐云先生说:“敲碎了是我命里不该有这把壶,我不会找你算账,更不会找你赔钱。”由此可见唐云先生的勇气。徐秀棠先生、徐汉棠先生,还有蒋蓉,他们对壶上的铭文是没有研究的。唐云先生为他们整理出了壶铭的资料,而且亲自写壶铭。紫砂壶的书卷气体现在哪儿?唐云先生曾对我说:“一把壶做的好不好,看的是功力;一把壶有没有书卷气,看的是壶铭。”他说:“曼生壶为什么值钱,除了他的款式、造型之外,他的壶铭好,但他的壶铭有诗情有哲理。”这八把壶,都是精品,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既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又是有一种文心雕龙的艺术追求。我觉得,唐云先生在近代艺术史上对中国绘画海派绘画、紫砂的崛起,历史贡献功不可没。我们对他的研究,远远没有到位。我希望唐云艺术馆在学术研讨会上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听说唐云基金也有200万的基金,这个200万的基金应该用于唐云先生的研究,否则的话,我们愧对唐云先生。好,我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