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灏 | 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首页 > 2019“相约西湖”系列活动

「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2019年9月29日,“2019相约西湖文化系列活动”在唐云艺术馆成功举办。众多艺术界、文化界嘉宾齐聚西子湖畔,共同分享西湖人文记忆,回顾新时代西湖风貌变迁,重述相约西湖历程。值唐云艺术馆建馆20周年,“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集唐云先生藏品与作品于一室,显示出唐云先生艺术深厚鉴定功力、艺术风格的取法与独创之处。在当天下午举办的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学者、艺术家、收藏家齐聚,在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的主持下,对唐云先生的艺术成就、生平轶事与人格魅力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讨现场录音将整理成文,分享给喜爱唐云先生艺术的众多读者。

        本文收录的是艺术评论家陆灏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开场发言。

陆灏谈唐

(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谢谢童老师邀请我来。我觉得今天的环境非常好,丹桂飘香、雷峰夕照,在这么个环境下,我们能够来坐下来谈谈,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在坐的都是艺术评论家、都是前辈,我呢完全是外行,但是可能从童老师作为主持人的角度,希望有一个外行人来说一点外行话。我对于艺术来说完全是外行,但是比较喜欢读书。对于唐先生的了解,因为我本身是在《文汇报》做编辑、做记者,我们文汇报里有个前辈叫郑重先生,他和唐先生关系特别好。我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记者,也非常崇拜郑先生,所以和郑先生也交往特别密切,当时就听郑先生谈了很多唐云先生、谢稚柳先生的故事。我本人特别喜欢看书,读了郑先生写的《唐云传》、《谢稚柳传》。我因为有很好的机会,在前几年编过一份杂志,当时有一份陈巨来先生的遗稿《安持人物琐忆》发表,所以我对前辈画家的生活、为人、性格啊都比较感兴趣,那么就我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谈。前辈的一些艺术家、画家,从我的角度来看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是研究型、学术性的,以前来说是像士大夫的艺术家,用现在来说就是像谢稚柳先生,他是搞书画鉴定,又做书画研究,自己也搞创作。另外一种就是纯粹的画家,比如陈巨来说到的三吴一冯的吴待秋,那么吴待秋先生就是整天都在画,家住在底楼,家里水进来了,他垫了几块砖还在画画。他们家所有的开销全部都是他用画换来的,不买的,吃饭吃包饭,人家送来,他就给一张画,然后我就吃几个星期的包饭。这类的艺术家我们中国有一批,西方这一类的艺术家就更多,比如说米开朗基罗。还有一种画家呢就是才子型,就是生活里也很有艺术性的,比如说像唐云先生。这一类艺术家以前应该也蛮多的,比如扬州八怪的金农,他身边有好多伺候他的小朋友,有的可以帮他刻砚,有的可以帮他画竹子,甚至他做灯,他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我觉得,唐云先生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典型。这种生活的方式,在49年以后比较难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他画《光荣人家》,到韶山去画写生,我们看到的一个跟着形势走的艺术家,但是后面听郑先生讲的包括看郑先生写的唐先生的传,才了解到唐云先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即使在文革当中环境比较恶劣的时候,他还是能够玩他的生活。对我们外行来说,远远的看一个艺术家,觉得这个艺术家最好玩、最有趣,他们的生活最丰富多彩。当然,这个前提是他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成就。现在很多我认识的年轻的艺术家,也开始慢慢把艺术给生活化,其实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一种生活,并不是很枯燥的艺术追求。唐先生呢,我们远远的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就很可惜我们生的比较晚,没有机会认识他,现在听大家谈谈也很开心。我刚刚看这个画册里的照片,那些前辈的风范,那些照片,看看还是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