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文化研讨会
2019年9月29日,“2019相约西湖文化系列活动”在唐云艺术馆成功举办。众多艺术界、文化界嘉宾齐聚西子湖畔,共同分享西湖人文记忆,回顾新时代西湖风貌变迁,重述相约西湖历程。值唐云艺术馆建馆20周年,“艺德可风—唐云艺术精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集唐云先生藏品与作品于一室,显示出唐云先生艺术深厚鉴定功力、艺术风格的取法与独创之处。在当天下午举办的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学者、艺术家、收藏家齐聚,在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的主持下,对唐云先生的艺术成就、生平轶事与人格魅力展开了广泛的探讨。研讨现场录音将整理成文,分享给喜爱唐云先生艺术的众多读者。
本文收录的是文化学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严克勤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开场发言。
(现场发言录音整理)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在八壶精舍这个环境下,谈一谈唐云先生收藏的八把曼生壶。大家谈了很多,都是专家,都有研究,我呢有个感想:谈到文人、谈到海派画家,我一直在研究关注唐云先生收藏八把曼生壶,唐云先生跟曼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他们两个达到的高度,对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艺术的诗意化”和“诗意的生活化”,带来什么启迪?这是非常重要的。童衍方先生和唐逸览先生,我们也是交流过的。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唐云先生的精神,也体会到了曼生的一种风范。所以我觉得,研究曼生壶,陈曼生到溧阳做知县,到宜兴和紫砂泥人、紫砂工匠结合在一起,这里面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就说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就两条路走,一个像顾炎武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还有一种就是寄情于山水,把生活诗化的大有人在,曼生是这样,李渔是这样,唐伯虎唐寅也是这样,很多很多,照样出很多很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文人的精神、名士精神,士之文化,对于中国文人艺术的传承是真脉。如果离开这一点,那完全是工匠化。陈曼生,他主要是跟宜兴工匠们的合作,将文人的精神和对文化艺术的传承之道,将其融化,这是非常了不起,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的方式是有很多的,曼生壶——曼生十八式是个概述,关键他有一批玩壶的圈子。刚才童先生在介绍的时候我觉得尤其难能可贵,研究陈曼生,一定要研究陈曼生的朋友,有一批人跟在他后面去把玩、去创意、去推崇、去研究,这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第二点,明清时候的很多艺术家、文化人,已经不局限于笔墨纸砚,而是从笔墨纸砚之中衍生,比如陈曼生——西泠八大家之一,金石、书画都是大家,但他最出名的、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紫砂壶,所以他已经是从笔墨纸砚延伸到了紫砂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以此类推,唐云先生也是这样。唐云先生为什么喜欢八把曼生壶?曼生壶不仅是文人紫砂壶的艺术高峰——刚才王先生讲了,到现在为止难以逾越。但我更可以看到唐云先生为人、艺术观、生活观、他的习性,几乎跟曼生是有相似之处,他周围的文化圈、玩壶圈,又组成一个文化圈。八把紫砂壶,每一把都有故事,都是他艺术相投的好朋友的交往。他收藏的最后一把壶,亚明先生亲自和我讲过,这把壶是怎么给唐云先生的。亚明先生晚年在东山的时候,每次经过无锡都是我接待,我们也是忘年交。我就是从亚明先生的口中了解到唐云先生,我为什么喜欢紫砂壶,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呢?也和这个指导有关系。唐云先生有他的特点,也是通过紫砂壶、收藏曼生壶,他有一批交友。所以我觉得,我们研究、推崇曼生壶的同时,研究唐云先生推崇和把玩曼生壶的同时,要研究一个文化现象:就是艺术不是个人的,艺术是一个意趣相投的文化圈子去传播的,这个是很有文化、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这是我讲的第二点。第三点,关于唐云先生的八把曼生壶,我跟刘先生探讨过,他确实有这个精神,就是说在摹古推崇的过程中,不是在商言商,而是以壶传道、以壶交友,通过结识喜欢曼生壶、推崇曼生壶、研究曼生壶来交友,这又是一个文化圈子。我们从唐云先生收藏、把玩、推崇包括自己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看到了陈曼生的精神。我们现在来纪念、或者传承这样一个精神,我们也看到了唐云先生的精神。这里面有一个文化精神,有一个文化把玩、传承的文化圈。还有就是从这个把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紫砂壶是集大成的一个艺术传承的精品——它有金石书画,又有工艺,还有人和壶间的交流。为什么宜兴人讲“紫玉”,这是因为它本身的材料像玉一样,君子温润如玉,这个紫砂壶的魅力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看郑重先生写的《唐云传》里面,说“茶壶是拿来用的”,逸览先生跟我讲起父亲来,也是这样讲。所以我们纪念唐云先生,来研究这种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是很重要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