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游于艺——陈曼生与紫砂壶(1)
风雅文人,紫砂留清名
近年来,由白先勇先生力倡的全本昆曲《牡丹亭》,新锐话剧导演田沁鑫排演的昆剧《桃花扇》等为现时的人展示了明人的生活图景和文化品味。明人对金钱及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当时的城市富人及士大夫都在以各种方式寻求思想的突破,特别是到了晚明,自我表现的动力和金钱搅和在一起,形成了席卷全社会的奢侈之风。万历年间的《顺天府志》记载:“大都薄骨肉而重交游,厌老成而尚轻锐,以宴游为佳致,以饮博为本业。”各种茶楼、酒肆、歌馆招牌林立。不仅大都市夜生活丰富,就是在江南小镇也“夜必饮酒”,秦淮河畔更是优伶歌妓盛极一时。不少文人墨客也难逃此风,就是大户人家的唱堂会也时有“荤段子”出现。其实,明人消遣,特别是从晚明至清,都?俗雅之分。在一个人身上也往往有不同人生面目的展现。如大画家唐寅、仇英也曾为“春宫画”启笔。明人所著《格古要论》、《长物志》都反映了时人在传统的“古玩”之外,也出现了“时玩”。如“把玩”紫砂茶壶与明式家具,在城市富人、士大夫阶层中成为时尚,这大致属于“雅一路”。当时文人墨客除书画古玩、古琴书斋之外,用来把玩和消遣的又多了两款值得玩味的东西:紫砂壶和明式家具。前者用来品茗把玩,后者是在清寂的书斋中添置几样既可观赏又可实用的家具来达到既用又赏的目的。不仅如此,不少人又都结合个人的经济条件、个性爱好纷纷参?制作、探讨与把玩,在“圈内”慢慢传播开去,以至于形成一种风雅逸致的风气,使人痴醉沉迷。
明清,不少文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和煎熬,使得文人在抒志和用才的层面上要寻找新的出路。既然在从政方面不得机会且难以保身立命,那就只得在非政的方面谋得表现的天地,于是他们当中有一批人以“把玩”古玩、书画、戏剧、家具等求得积极和相对稳定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态,这是构筑于生活享受基础上的抒发文人们的知识经纬和审美意味的新平台。这种状态不但体现出了文人风雅生活的根源所在,也体现出他们在无奈的取舍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美?的追求,使他们的生活呈现出了新的亮色。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清代学者陈曼生。
全文请看图片。
本文摘自《荣宝斋》2010年第11期严克勤文章,本网站资料仅作为学术研究使用,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严禁任何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