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好是天趣

首页 > 曼生其人

        陈鸿寿(17681822),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字颂、又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陈曼生于诗、古文、词、书、画、金石、篆刻皆擅胜,“尝以书记游幕府间,引来当时名公争相延礼之”。在仕途上,陈曼生表现不算出众,出任县官时已届中年,后擢河工江防同知、迁海防同知。有关陈鸿寿的生平资料很多,但多重复讹错,能用者少。其实曼生一生以幕客身份居多,他的众多名号如“种榆仙吏”、“夹谷亭长”等都是这一时期活动的佐证。抛开官员的身份,他在文学艺术一道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天赋与成就,若要细细欣赏,则其精髓可归为他自己所说的“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陈曼生有才,但毫不古板,无论写诗作画、篆刻、做壶,都有一种信手拈来的轻松。但是这种轻松不是毫无根基的随意之作,而是在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基础上,化繁为简的神来之笔。

图:曼生之画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

 

    此图画面十分简单,一把壶,两枝菊花而已。跋文记述画此图的用意,将一把自己欣赏的壶画出来以俟同好之赏。妙就妙在左边这句简短的题跋“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把一个无人之境,造出无尽的画外之意,仿佛一场赏菊品茗的盛会即在眼前。这种手法恰如做文章,恰到好处的留白,意在文外,余味不尽。

图:曼生之书 


    陈鸿寿是“西泠八家”,书法造诣自然极高,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虽则章法布局都是传统的,但字的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动态活泼自如,却又归于朴拙。也是陈曼生追求天趣,不囿于传统,才能成此风格。 

图:曼生之壶 (八壶精舍摹古笠荫壶) 


    陈曼生有玩壶制壶之癖,这爱好早在他出任溧阳县令之前就有了,却在溧阳任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与杨彭年兄妹,以及同好诸友,一起辨别砂质,设计壶型,撰写并篆刻壶铭。一个匠人的活计,被他玩的风生水起,不亦乐乎。而原本平凡的紫砂壶,也借此登入大雅之堂,成为后人竞相收藏的文人雅玩之物。

    紫砂壶虽小,陈曼生毕生所学以及天赋灵性却尽在其中。以唐云收藏的一把笠荫壶为例,陈曼生独具匠心的参考时人挡风遮雨的斗笠,制成笠荫壶。正是这种独出机杼的天趣,使得陈曼生在制壶上超越了一般的制壶匠人。他在书法上追求的金石味,与紫砂这种材质可谓相得益彰。他的文学功底用在撰写铭文上,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曼生铭”。说的是斗笠与茶,却又与佛法相通,品茶之余更可参禅。陈曼生成全了紫砂壶由日常器具晋升为文人赏玩之物,而紫砂壶也不负曼生,把曼生之名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