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海派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
唐云,1910年生于杭州珠宝巷,学名侠尘,号药城、东原,晚署大石、老药、画室称大石斋、八壶精舍。唐云早年学画由山水入手,迁居沪上后以花鸟闻名。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期,重在学习吸纳传统精华,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五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为中期,个人风格成熟,进入绘画高峰独立创造;七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为晚期,呈现风格化状态。
居杭州期间,唐云曾加入西泠印社,与潘天寿等组织“莼社”,以发扬传统艺术为己任。抗战之后,唐云携家避居富阳大石山。此时唐云绘画以山水为主,学黄公望、石涛等。1938年,唐云移居上海,主攻花鸟但并未放弃山水。他晚年题画说:“余于元代绘画好黄大痴、倪云林,两家笔墨法往往合为一体。而山樵、仲圭难以混杂,人有偏好,我岂异耶。”很多作品中都可看出临仿石涛的笔意,但在在构图与整体的气息上,又上追宋人风骨。笔厚而意淡,是一种简约画风。总之,这些早期山水,在重点学习石涛的同时,也转益多师,广收博採,进行着多样的探索,个人风格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秀润、儒雅而潇洒的气质,已经凸显出来。清人程正揆有言,“足迹尽天下名山,眼界尽古人神髓”。对这句强调师造化、师古人的话,唐云十分推崇。一九四九年后,尤其是一九五六年调至上海中国画院后,唐云得以有机会不断地登山临水,入厂下乡,深入生活,学习社会,在传统山水作品之外,又多了描写社会变化景象的主题性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厚,也能发挥笔墨的表现力,新景观与传统笔墨和谐统一,没有“旧瓶新酒”的冲突感。传统题材的作品以小手卷与册页为主,笔精墨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笔墨得益于石涛、石溪和米氏云山,泼墨“重秀”,用笔“生拙”,构成一派气象浑茫的山水境界。晚期山水减少,但笔墨趋于重拙老辣,色调变得浓烈,早中期那种隽秀清丽、饱满酣畅不多见了。
图:唐云山水作品欣赏
1938年,移居上海后,以鬻画为生,重心由山水转为花鸟。所作题材广泛,画法多样。同时转益多师,集华新罗的活泼与恽南田的清润于一体,形成唐云独有的隽秀清丽。唐云晚年有小诗:“平生爱八大,亦复喜新罗。两者合为一,聊当自唱歌。”他的作品以清新俊逸的面目给画坛带来青春活力,在上海广受欢迎,与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并称海上花鸟四花旦。进入五十年代之后,作品趋向于饱满、热闹、繁华。亮丽而不俗艳,爽劲但不犷悍,饱满却不繁琐。此时的唐云精力弥满,经验丰富,笔锋健爽,风格成熟。叶密花繁,色彩斑斓,其结构的完整、笔墨的精妙、色彩的优雅,前所未有。他多次画的《葵花朵朵向太阳》是有政治寓意的,但其着力处在葵花本身的刻画——单纯的没骨法,浓郁的墨绿衬托鲜艳的橘黄,饱满的构图、色调与水分,都突出了葵花在阳光照射下的自然之美,即使今天看来,也是一件很有表现力的作品。八十年代之后,笔墨渐趋老辣奔放,所作禽鸟动物如雄鹰、八哥、鹦鹉、丹顶鹤、松鼠等,充满动势,松梅兰竹挺秀多姿。一九九零年,陈佩秋题唐云《花鸟册》说:“近岁更兼齐白石粗豪浓艳之笔,一扫曩昔清雅恬淡风貌,此作合新罗白石二家笔墨于一堂,殊属可贵之作。”早年之清秀与晚年之粗犷,可谓各擅胜场。
图:唐云花鸟作品欣赏
在绘画上,唐云可谓人山花皆通。早期人物画,多佛像与古衣冠。这或许与唐云频频出入僧寺、专注于研究传统有关。画法分别源自陈老莲、金冬心和罗两峰,罗汉多著红衣,常被置于山林丘壑之间,风格多样,但以工致淡雅为主调,画面结构平稳,笔墨精致,显示出画家充沛的精力和扎实的功力。晚年笔墨更加老辣,重拙的用笔时与一定的细节描绘相配合,粗重奇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大写意画风。所作人物,无论达摩、钟馗,往往笔简神完。
图:唐云人物作品欣赏
唐云自学成才终成一代海派绘画大师,除了天赋灵性之外,更在于他一生对绘画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爱画入骨髓,吐词合风骚”。
(本公众号所使用唐云先生图像资料,皆经唐云先生家属授权,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