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海派画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
专家点评:
底款“阿曼陀室”,把下款“彭年”。
此造型应为曼生首创之式。所见多种十八式版本中均有此图形。它借鉴时人遮阴挡雨的雨帽,适度变体创作而成,是借物造型的典范之一(同类的还有井栏、柱礎、瓦当等)。它的嘴、把曲度变化与上小下大的壶身极度协调合宜,显现既隐又巧的神气,其把之内呈圈孔结构,弥补了壶身上下相接凹角之节奏。配盖协调亦为美事。若内注佳茗以手抚摸,涤擦型制贴切。
所饰铭文的确是把笠与茶的功能及关系融为了一体。其书法镌刻也非常舒展,装饰布局合宜,此型少此陶刻必有失色之感。
泥料是优质红棕泥(并非红泥),烧成温度恰好而有此色彩,加上长期注茗涤拭,故特别逗人可亲。
(徐秀棠)
图:笠荫壶 原壶现收藏于唐云艺术馆
图:笠荫壶拓片
铭文内容: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曼生铭
唐云先生的收藏故事:
八壶精舍的第七把壶,是新金陵八家的亚明送给唐云的。
1979年,唐云去南京参加中国画的评选工作,和亚明相遇。酒余饭后,他们在一起聊天,亚明说到他家有一把茶壶,是用来装酱油的,壶嘴被堵住了,用铁丝也无法搞通。
“你拿来我看看,能不能给你把它弄通。”唐云说。
“你怎么会捅茶壶嘴呀?”亚明感到唐云对此事有些不自量力。
“你拿来我看看嘛。”唐云说。
唐云到底能不能把壶嘴捅捅,亚明不去管它,隔了一天,亚明果然把装酱油的紫砂壶拿来了。
亚明看到唐云拿着沾满酱油的茶壶在手中把玩,有点爱不释手的样子,根本不再谈捅壶嘴的事情,感到有些不解。
“这东西很好,你留着玩吧。”唐云说。
茶壶没有通,亚明又把它带回家中扔在一角。
过了几年,唐云和亚明去山东,参加全国美协会议。两人在一起谈天,唐云又提到了亚明那把茶壶,并告诉那是一把曼生壶。见唐云喜欢,亚明当即表示把壶送给唐云。
人物背景:
亚明(1924~2002年),安徽合肥人。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后改名亚明。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中国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图:唐云致亚明信札
图:亚明致唐云先生信件
图:亚明画作《笑佛》
笠荫壶典故:
曼生笃信佛教,故喜作佛壶,日常行事,观察入微。
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体恤民情,行色匆匆,饥渴难耐,偶遇一山间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热顿失。邻桌端坐一僧,观其举止,不禁颔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缘,阿弥陀佛。”曼生还之以礼,僧人以斗笠赠之,乃飘然而去。曼生愕然,执笠于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笔墨伺候。
山间小店哪来四宝,小二情急撕账本空页以就之。曼生执笔,依笠而绘,壶随心生,跃然纸上,曼生慨叹佛之无量,惆然无语,感恩所获清凉馈赠,谢佛之赠斗笠,随名笠荫壶。
此壶铭文耐人寻味,意为笠能遮阴去暑,茶能涤渴去烦,静抚心灵,孰轻孰重,连佛也说不清,道不明,还是由把壶之人细细品味其中之奥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诫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观此壶,形若箬笠,造型简朴端庄。以情造型,浑然交融,故精神倍显,正是精含于内,神见于外。古人云:“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壶无精神,便为俗器。更可贵者,精神从自然来,惟其自然浑成,妙得造化机杼,方能生气远出,精神迸露,佛家学说蕴含其中。把此紫砂壶而饮,观其色,抚其形,饮其茗,闻其香,思其神,想此亦如沐其情,如临其境,悠悠然令人神往。

图:唐云先生鉴赏曼生壶
图:唐云先生在紫砂壶上作画
(摘自郑重《唐云传》)
(本网站所使用唐云先生图像及作品资料,皆经唐云先生家属授权使用,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