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海派画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
专家点评: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此壶泥色独特,应为精心配比所得,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壶型得手蕴雅,非常可爱。自酌敬客两相适宜。此耐人寻味的造型历来极多作者摹形复制,因此匏瓜壶实际上已成为历史传统经典之作。
铭文简约精到,把玩啜茗以吉祥如意来形容,在独一无双的匏瓜壶中,这是切茗、切壶、切形、切情的典范。
(徐秀棠)
图:匏壶 原壶现收藏于唐云艺术馆
图:匏壶拓片
铭文内容:饮之吉,匏瓜无匹 曼生铭
唐云先生的收藏故事:
提起第五把曼生壶,唐云总是说:“这要感谢胡若思。”
胡若思是大风堂的门人,山水画家。有一次,胡若思到了苏州,在旧货商店看到这把壶,就自作主张地给唐云买了回来。
唐云一看,原来是一把“匏壶”,是曼生壶中不多见的一种造型。那壶铭简洁古朴明了:
“饮之吉,匏瓜无匹。”
后来,唐云得到这把壶的拓本,才知道这把壶原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徵的藏品。吴大徵是唐云的好友吴湖帆的祖父。这把壶应该是吴家的传世之宝,不知为何流落市井。
胡若思简介:
胡若思(1916.3-2004),字遐思,号琴人。画室名勰一斋。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擅山水画,尤喜画黄山。
图: 1973年胡若思《太华西峰》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大澂简介: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图:吴大澂书法对联
吴湖帆简介: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澂嗣孙。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图:吴湖帆没骨荷花扇面
图:吴湖帆题铭 顾景舟赠唐云石瓢壶
匏壶典故:
清朝官制,部分官员的家眷是不能带在身边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长相厮守。曼生遂以壶寄情,以解相思,无奈终不能创一中意之壶。一日偶读曹植《洛阳赋》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只独勤”句得匏瓜,细究之,匏瓜又称瓢葫芦,乃葫芦之变种,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曼生不禁哑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释我之苦矣。遂遍寻匏瓜数日,日日观摩,终成此一不寻常之壶式,名曰:匏瓜壶。
此壶与曼生葫芦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之新不可多得,成壶本意乃缓解思念之苦,壶身铭文却是以瓠壶饮茶最适合,寓吉祥美满之意。若干年后此壶成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猷的藏品,而吴大猷又是唐云好友吴湖帆的祖辈。既是巧合也是缘分,后来“大风堂”门人山水画家胡若思在苏州看到了这把流落民间的匏瓜壶便给唐云以重金买了回来,从而成为唐云八壶精舍藏壶之一。
品此紫砂壶之风格曰:疏野。疏野者,疏宕超脱,不拘于物,野性寓于率真,天机见之自然,固非一味粗野荒疏者所可得。把此壶也,陶陶然返璞归真,所谓桃花流水,时时迷路;而深山桂树,往往逢人。当年曼公融情入壶,而今拥者赏之释怀。
图:唐云先生鉴赏曼生壶
(摘自郑重《唐云传》)
(本网站所使用唐云先生图像及作品资料,皆经唐云先生家属授权使用,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