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宣古愚的重托

首页 > 走近唐云

图:海派画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唐云先生


专家点评: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

       此壶原料采用紫泥调砂,因见黄砂点边缘有拖拽晕痕,可断为调入生段泥砂而成,所谓桂花砂泥料。与庞元济《虚斋名陶录》所载扁壶相一致,所录同款扁壶又称“钿合壶”,底款为“桑连理馆仿大彬制”并注曰“此必曼翁得时制佳壶故特命彭年加工”云云。可见此壶也当与虚斋所录之壶同时期仿大彬款“钿合壶”其中之一也。

       壶形扁圆直腹状如钿合,简洁大气,直腹挺括,与上下交接处轮廓分明,抚之又温润如玉,作者高度掌握了视觉与触觉的统合。壶嘴、把及盖钮为整体之需,均以暗接法减弱之,又妙在使壶身之筋线延伸至嘴、把两侧,一气之贯穿,流畅之过度使嘴把如同自然生出一般,和谐一体。壶盖以一个简洁且饱满平盖作压盖,又以一桥钮贯之,同样起一筋,使与壶体遥相呼应,合为一体,且易捏拿。真可谓匠心独到之处。

       时人常谓彭年之名,皆陈曼生书镌提挈而成名。今观此两壶可知杨彭年无愧于当年嘉道间紫砂大家也。

       壶体肩部刻款:“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公作扁壶名。”曼翁毕生嗜茶如命,已成癖成病。而此彭年作坚致如石之紫砂扁壶,正可用之砭针渴茶之顽症。铭文切茶意、切壶艺,实为紫砂茶壶题刻之典范。又书法纯朴天然,字体刚健洒脱、毫无滞碍,使今人领略到了曼翁崇尚不求完美,反能得天然真趣的高超的艺术境界。曼翁与彭年之合作,造型与装饰因能相让,且合法度,能成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故能成为紫砂文人壶之古今楷模。

(高振宇)

 

图:扁壶 原壶现收藏于唐云艺术馆



图:扁壶拓片

铭文内容:有扁斯石 砭我之渴 曼公作扁壶名


唐云先生的收藏故事:

       这把茶壶原是上海的收藏家宣古愚的藏品。宣古愚当时贫病交加(宣古愚当时家境衰落 老人生了病),只好变卖收藏。古董商人知道宣古愚要卖这把曼生壶,已经几次上门,可是宣氏都没有把此壶卖出,他很关心这壶的命运,到了古董商手里,将来就不知它要流落到谁家了。如果不是流落到识者手中,那不是把这壶白白地糟蹋!宣氏收藏的理论是:玩物如处友,贵在相知相识。

       宣氏得知唐云要收藏曼生壶,亲自把壶装在锦盒之内,送到唐云家中。

       “鄙人不才,现在吃的是败家子的饭。”宣老不无伤感地说。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唐云说。

       “是啊,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把它转让给你,到了你的手里,它就不会有第二次被转让的命运了。”老人黯然泪下。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情都很难说。”唐云说。

       “不会的,不会的,你会与它终身为伴的。”宣古愚说。



宣古愚简介:

       宣古愚(1866——942年),江苏高邮人,清朝监察大员,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以清朝遗老的身份做了寓公。他善绘画,喜收藏,以收藏古钱币为主。

 

图:宣古愚绘《白茶花》




图:宣哲(古愚)辑所藏玺印集




图:宣哲(古愚)词集刻本《寸灰词》




图:民国时期各地古玩市场

扁壶典故:

       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求者众,以“斯室陋室,唯无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尽显才学。

       潥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流、钮、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有诗为证:

无悔三载苦寻觅,

南柯一梦巧画伊。

尽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粗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粗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饮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此紫砂壶乃曼生平生诗词功底的展示,以壶为书,载其所学,曼生风情与文学思想之完美体现,其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珠联璧合,堪称一绝。此壶风格清绝奇峻,品其境界: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正是:一把茗壶清入骨,三盏淡茶瓢欲仙,吾辈今日当拥壶自珍,遥念曼公。

 

图:八壶精舍摹古曼生扁壶



图:唐云先生鉴赏笠荫壶




(摘自郑重《唐云传》)

(本网站所使用唐云先生图像及作品资料,皆经唐云先生家属授权使用,特此致谢!)